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国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2020-06-06 01:27胡毕琼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国学经典初中语文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国学经典的范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对提升学生国学素养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材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国学素养的策略,希望启发教师的古诗文教学工作,帮助初中生打开国学学习之门,学习如何修身养性,增强文化自信和健全文化人格。

【关键词】国学经典;国学素养;古诗文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255-02

国学素养是指通过国学经典的深入学习和熏陶,逐渐建立和培养起来的国学正确认知和人文素养,并由此衍生培植出的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对健全和完善自身思想与行为有重要作用的价值体系[1]。初中生通过对国学经典,即古诗文的学习,会逐步提高内心的文化自信,提升国学素养,增强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中,教师经常会思考:应该借助古诗文教给学生什么?应该帮助他们从中学到什么?古诗文教学课堂如何组织实施才能对提升学生国学素养更有帮助?古诗文教学是否有规律可循?

国学经典融入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开辟了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一条新途径,拓宽了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视野,能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打开国学学习之门,建立更完善、系统的国学体系认知,循序渐进地提升国学素养和健全文化人格[2]。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及问题

教学目标设定、教与学的方法运用及文本解读上的欠缺与不足是现阶段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古诗文教学目标设定停留在文本层面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大多数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目标,还停留在字字落实、句句诵读和逐句讲解的阶段,局限于文本的浅层次认知和理解,没有从学生的角度通过教学策略加深其对文本的進一步认识和解读,将教学目标定位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及文化传承上,使学生应有的各项语文能力训练没有全面落实到位,导致学生上完课后收获甚微[3]。

(二)教法不够灵活、学法有失恰当

大多数教师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惯用讲解法、诵读法让学生学习古诗文,按照讲解写作背景、介绍作者、解题、理解文意的教学步骤教学。这样的传统教法看似面面俱到,实际上没有按照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循序渐进的讲解,逻辑层次感不强,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乏味,提不起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没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则主要是通过单纯的诵读、聆听、讨论学习古诗文,合作探究活动相对少。

(三)教师文本拓展不够

在古诗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停留在作品、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层面上,没有深挖文本背后的故事及“言外之意”,没有结合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大背景,让学生读出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二、古诗文教学应传承的国学经典内容

(一)经、史、子、集四部的内容

《四库全书》将国学经典总结为经、史、子、集四部的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属于国学的集部。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出发,适当延伸拓展国学其他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如在教学诸葛亮的《诫子书》时,除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外,还应引导学生从国学的角度理解这篇文章,如属于国学的哪个大类?从史部出发,历史上还有哪本书记录了类似的故事及事件。这样,学生能从多个侧面更好理解文本,同时增加国学史学方面的知识。

(二)修身养德的行为准则

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国学的要点无非是修身治人。如何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如何为人处世?这些个人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国学经典中找到答案。如在现代社会,看到别人表现优秀时会用一个词:羡慕嫉妒恨。儒家经典《论语》中是如何看待这种情况的呢?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古人看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会想着向他看齐;看到德行或才干不如自己的人,会反省自身是否犯过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就可以将其化为自身的智慧,并迈过人生必经的坎,将先贤的智慧转化为人生的成功经验,让自己变得更睿智,深层次正确理解和解决问题,从而做得更好。

(三)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奋斗和创造出来的。青少年由于与民族精神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相隔数千年,难以真正体会这种情感与信念。而这种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需要他们深刻体会和传承的。通过国学学习,学生能深刻体会和理解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提升对本民族的热爱和文化自信。

三、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国学素养的策略

(一)语言层面——追本溯源、把握规律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字、词、句仍是教师要关注的学习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国学知识,对字、词、句进行纵向延伸,让它们活起来,也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如曹操《观沧海》这首四言诗中含有“沧”等通假字。学生对于这类字比较陌生,可能望字生意。这时候,教师可以追溯源头,运用史学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字的产生和发展:先将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古人的用法说清楚,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产生通假字,它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学生就更能理解和运用这类字,加强对古人用词习惯等常识的了解。在教教材的同时运用史学知识将教材中的点连成完整的线,让学生看到事物的始末。

(二)文学层面——古代文体的写作方法及规律

古人写诗作词,大多是有感而发,先写景后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4]。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教师就需要教给学生古诗文文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边学习边总结,更深刻体会。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在学生弄清楚诗歌所写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这样的疑问:作者描写了江南冬末初春的青山绿水,身处美景之中的作者为何会写到“乡书”?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想到作者虽然身处江南美景,但是心里想的却是“乡书何处达”。教师再提问:“这时作者的心情是急切的,为什么?”学生可得出因为紧接着的末句“归雁洛阳边”表明他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尽快将他的家书送达。作者通过景与情的描写,衬托了自身强烈的思乡之情。所以,在分析古诗文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质疑,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让学生更好理解,达到与作者同频、充分理解作者的思路及思想感情的目的。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汲取国学经典文学常识的营养,为提升国学素养奠定基础。

(三)文化层面——拓展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

古诗文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结合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地理位置等来分析理解诗歌是比较常见的做法[5]。其实,教师还可以结合诗歌蕴含的文化内涵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透过文化来反映那个时代文人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如学习《孙权劝学》时,教师不能停留在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梗概,还应对文中出现的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让学生学到文化内核。同时,从课文出发进行横向和纵向拓展。在学生了解孙权、吕蒙、鲁肃等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教师可以融入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将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放大,将故事发生的历史时代扩大,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拓展以及史学知识的贯穿,让学生通过一个小小的史学故事了解更广更深入的国学经典及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国学素养。

(四)学生层面——坚持学生的主体性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更有成效的学习,学有所得[6]。如在《诫子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将学生带入信的创作背景。因为《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而当时的诸葛瞻正好与学生年龄相仿,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假如你就是诸葛瞻,你会带着一份什么样的心情去看这封家书,能读懂多少呢?”让学生都成为诸葛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书的主旨。

国学经典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其中不乏先辈创造出来的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传承的精神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源头。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以点带面,进行客观生动的还原,而不只是停留在讲解教材的层面,还应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汲取国学的营养,多维度提升国学素养,为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獻】

[1]徐建军.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J].语文建设,2018(23).

[2]于漪.素质 能力 智力——我的语文育人观[J].语文学习,1988(12).

[3]李卫东.于漪语文教育思想与当下课程改革[J].中学语文教学,2019(1).

[4]李雪梅.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J].学周刊,2011(5).

[5]张四丽.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

[6]李亚鹏.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国学素养的提高方法[J].教育现代化,2020(12).

【作者简介】

胡毕琼(1986~),女,汉族,湖南省常德市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国学经典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