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唱是一种声乐艺术,主要特征是群体歌唱为主体形式,其作品水准和质量要依靠每所有合唱成员相互之间的默契与配合,所有人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排练,才能够做出一部优秀的合作作品。中职音乐课堂如果能够运用合唱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合唱;中职教学;音乐教育;合作意识
根据我国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将合唱教学融入现代音乐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综合素养,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课堂效率也能显著提高。
一、 合唱教学的意义
合唱教学还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班规班纪。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佳能获得全面发展,也就是集体才可能给与个人自由。”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整体在合唱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意义。同学们因为懂得合作的力量,才能更自主的维护一个和谐而团结的班规班纪,继而获得整体上的成长。其次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素养包括读谱、试唱、节奏、听音、旋律、音乐欣赏、写作以及音乐史等内容,是一门综合素质教育,在我国史一门必修科目,也是音乐理论基础所包含的必要衡量标准。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的学习音乐,而不提升自我的音乐素养,就像一个只会机械的歌唱和演奏的机器人,他无法去通过音乐训练感受音乐情感、懂得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价值所在,从而也不会创造出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合唱就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协作素养,也可以帮助学生共同去体会和完成一部音乐作品,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和理解力。
二、 合唱教学方法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
(一)通过齐唱训练树立合作意识
从对音乐教学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齐唱训练可以帮助合唱教学进行有序地开展,是教學的必要基础和前提。合唱的声部构成多样化,如果需要所有成员都要参与,就要表现出协调和一直,才能体现合唱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基于这一点,中职音乐教师就必须下意识地去组织学生进行齐唱训练。首先要做到声音整齐,慢慢和谐统一的音色和音量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团结合作的力量和精神,另一方面,还可以经过齐唱训练,让学生先熟练乐谱,训练独立识谱的能力,才能有意识地把控自己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简单的音色、旋律和识谱的教学融入其中,逐渐加深课堂内容的难度。最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和自发性,从而更好地调整自我以便更好地融入整体。其次,中职音乐教师应当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每种类型的音乐作品都有着相对应的意义和特征,相应的节奏和旋律也各有不同。教师应当让学生在齐唱中感受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继而演唱出优美和谐的音色效果来。最后教师要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区别和融合,对学生的个性给予一定的合理控制,学习培养自己的共性,感受团队演唱的力量和乐趣。
(二)通过和声训练来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因为合唱需要不同成员的声部才能构成的一个艺术表现,所以要想做到理想的合唱效果,就必须要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合唱的音乐素养。教师可以先教学简单的二声部,让学生在组内划分,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先从长音开始训练,用哼鸣的训练方式来感受团体声部和谐的效果和默契程度。教师可以在训练过程中,教授合唱声音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素养。合唱声音不能只通过一个成员去表达,独立的声部也不可能构成合唱,合唱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大家的齐心合力和彼此协调。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改正学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安排互相点评环节,让学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共同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共同努力下感受合唱所需要具备的合作精神和内涵。只有学生感受到合唱的震撼和美丽,才能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声部去融合整体的声部。很多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合唱的时候,无法轻松地掌握音色和音量,导致合唱时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或者极其聒噪刺耳,使得整个合唱效果美感全失。
(三)通过声部均衡训练培养合作关系
教师应当首先遵守声部均衡的准则,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自身声部与整体声部的区别和作用,并在反复训练中不断发挥自己的声部的价值,让整体声部更好听,从而达到声部均衡的目的。教师可以先选择相对应的声部均衡练习曲目,比如说,一首声部不固定的歌曲,应当先抛开主旋律,让学生找到这首歌各个音色需要的声部特点,从而让学生找到自己在这首歌里的位置和作用。另外教师也可以挑选学学生来领唱,其他学生合唱或伴唱,通过这样区别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合唱中起到的作用和价值。
三、 结语
合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要注重音乐节奏、旋律、街拍等,还要注意合唱指挥、音色以及情感。在合唱中,学生要两者兼顾,不仅要唱好自己的声部,还要融合集体,不能让自己跳脱在集体意外,逐渐克服个体意识,培养整体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吴海燕.谈合唱教学在中职音乐课堂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4):243.
[2]黄均梅.谈合唱教学在中职音乐课堂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J/OL].黄河之声,2019(21):98[2020-01-11].https:∥doi.org/10.19340/j.cnki.hhzs.2019.21.074.
作者简介:
贾玢,河南省荥阳市,郑州机电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