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敏芮 邵田娱 邵婧怡 徐斌彬 张怀波 金竹青△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2.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精神病学系,酒精表观遗传学中心,美国 芝加哥 60612)
目前中风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急性期,急性期的治疗与疾病预后及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中西医结合在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优势明显[1]。中风神昏多发生于中风急性期,因此本研究通过搜集《中华医典5.0》所含中风神昏处方,运用频数、因子、聚类等数理统计方法和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使用频次、类别频次、常用药对、因子载荷及分类等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先贤纯中药治疗此症的遣方用药特点及治则治法,以冀为临床用药及中药现代研究提供思路。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方剂来源为《中华医典5.0》数据库,检索词限定为2类。第1类为“神昏”“昏愦”“迷蒙”“神识昏蒙”“神志恍惚”“神识恍惚”“心神恍惚”“神思恍惚”“恍惚不安”,第2类为“中风”“卒中”“偏枯”“风 痱 ”“ 薄 厥 ”“ 大厥 ”“ 煎 厥 ”“喑 痱”“ 大 风 ”“ 仆倒 ”“ 击仆”“仆击”“身偏不用”“风癔”,用AND关系词连接。即主治中包含有上述2类中一个或多个检索词的所有方剂。共收集规范处方160首,涉及药物304味,囊括文献100篇。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方剂主治中有上述检索词之一或数个;方药完整;为《中药学》[2]《中药大辞典》[3]或《中华本草》[4]所收录的中药;同名异药方。排除标准:异名同药方剂;外用方;药物性味归经不明确且总频次小于5次。
1.3 数据标准化 将依上述标准纳入后的方剂,用Excel软件录入其方名及出处。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9版《中药学》教材、《中药大辞典》(2006年版)和《中华本草》(1999年版)为基准,参考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将纳入方剂对应的中药进行药名标准化。如官桂、桂心统一为肉桂,天虫、白僵蚕统一为僵蚕。并对方剂所含药物进行布尔变量赋值,此药物出现即为“1”,没有出现即为“0”。
1.4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取双人双机独立处理的方法,所有数据均由专业人员统一录入、分析、处理,建立“中风神昏数据库”。通过SPSS Statistics25及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频数、因子、聚类等数理统计分析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以获取高频药物、强关联药对、聚类分析树状图、因子分析碎石图等信息,用于配伍特色及治则治法探究。
2.1 药物频数分析 见表1。本研究共收录160首处方,通过药物频数分析,涉及频次较高的中药(频次>18次)32味,其中频率>20%的中药18味,分别为防风(72次)、生姜(61次)、酒(57次)、附子(56次)、麻黄(53次)、肉桂(51次)、川芎(50次)、朱砂(46次)、独活(45次)、人参(44次)、麝香(44次)、蜜(42次)、天麻(38次)、牛黄(36次)、薄荷(35次)、天南星(35次)、炙甘草(34次)、羌活(34次)。
2.2 药物类别频数分析 见表2。本研究共收录305种中药,依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9版《中药学》分为20类,其中非教材收录药物统一归为其他类。药类频次>1 000次的中药类别为解表药(367次)、补虚药(284次)、平肝息风药(176次)、化痰止咳平喘药(148次)、祛风湿药(127次)、化痰止咳平喘药(1 006次)。药味比前5位的药类为补虚药(8.52%)、清热药(7.20%)、活血化瘀药(4.73%)、解表药(4.73%)、化痰止咳平喘药(4.36%)。可见,药类频次和药味比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
2.3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见表3。将已建立的“中风神昏数据库”进行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按照符合置信度>0.7、支持度>0.1的关联规则,共得强关联配对方式40种。其中,满足最小置信度=0.7后,支持度前5位的药对为麻黄-防风,肉桂-防风,独活-防风,麝香-牛黄,牛黄-麝香。支持度前5位的3味药组为防风-肉桂-麻黄,麻黄-肉桂-防风,防风-川芎-麻黄,麻黄-川芎-防风,麝香-牛黄-朱砂。
表1 中风神昏常用药物频数分析表(频次>18次)
表2 中风神昏方剂药物分类频数分析表
2.4 高频药物的因子载荷及分类 选择前30味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aiser-Meyer-Olkin统计量为0.726>0.6,表明变量相关性较强,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 085.480(P<0.05),拒绝变量间独立性的假设,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见表4)。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碎石图提示可提取出9个公因子(见图1),公因子分布情况如表5所示。以药测证,可知中风后神昏的主要病机多为痰热蒙蔽心窍、内外风动、热盛阴亏、血热扰心、脾虚湿盛、气虚生风、阳虚血瘀、风痰上扰、血虚风燥。
表3 中风神昏方剂药物组成关联分析表
图1 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碎石图
表4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表
2.5 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 对频次>18次的33味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方法上采用沃德联接。根据聚类树状图所示,将20味高频药物分成4类时,其分散性较好,且药物间关系紧密,符合临床实践经验。C1方为麝香、牛黄、朱砂、龙脑、金箔、犀角、蜜,C2方为僵蚕、全蝎、白附子、天麻、天南星、薄荷、羌活、酒、附子,C3方为黄芩、杏仁、石膏、羚羊角、炙甘草、白术、茯苓、白芍、甘草、当归、川芎、人参,C4方为麻黄、肉桂、独活、防风、生姜。见图2。提示开窍醒神、化痰息风、清热益气健脾、解表祛风为治疗中风神昏的常用治则治法,4组聚类方为中风神昏随证化裁的常用药物群。
表5 高频药物的公因子分布表
图2 中风后神昏方剂药物聚类分析树状图
中风因其发病快速如风、如矢之中的而得名,相当于西医脑卒中范畴[5],其急性期可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急性脑出血[6]。通过对比古今医家论治中风急性期的用药特色,可得到古今遣方用药联系与差异,从而为现代医家临床辨治中风病急性期及中药药理研究提供参考。药物频数分析结果对比可见,先贤治疗中风急性期常用防风、生姜、酒、附子、麻黄、肉桂、川芎、朱砂等药物,与现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常用药物川芎、大黄、天麻、地龙、丹参、赤芍、甘草、石菖蒲、胆南星等[7],急性脑出血治疗常用药物大黄、三七、石菖蒲、水蛭、丹参、钩藤、牛膝、胆南星等[8]具有显著差异。药物关联分析结果对比可见,先贤常配伍应用开窍醒神、解表祛风药治疗中风急性期,与现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以活血、补血药为核心[7],急性脑出血治疗以平肝潜阳、息风化痰药为主[8]具有显著差异。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对比可见,古代中风急性期与现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均见风痰并治,重视全蝎、僵蚕等虫类药物息风止痉之效,其中先贤常配伍白附子、天南星、天麻等息风化痰之品,而现代医家常配伍半夏、白术、茯苓等健脾燥湿之品[7];古代中风急性期与现代急性脑出血治疗均重视醒脑解毒的治则治法,常用牛黄、水牛角、朱砂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之品,然先贤常配伍麝香、金箔以开窍醒神,现代医家常配伍虎杖以清热利湿[8]。
因此,对比分析古今医家论治中风急性期的用药特色具有一定价值,可为现代医家立法组方提供参考,兹举两点,以供讨论。
3.1 开窍醒神药物的配伍 查阅文献可知,清热开窍治法仍为现代医家所重视,如北京市名老中医孔嗣伯先生在临床治疗中风病急性期时多用醒神开窍方[9]。然而现代临床较多应用犀角、羚羊角、牛黄等寒凉药物以清热豁痰开窍[10],而忽视了麝香、龙脑、朱砂等芳香走窜、清香宣散之品,提示现代医家应重视芳香宣散、开窍醒神药物的应用,或收较好疗效。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麝香、冰片、朱砂等芳香开窍药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抑制P-糖蛋白、调节一氧化氮水平、抗炎、抗自由基损伤等多方面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发挥脑保护作用[11-12]。
3.2 脑肠同病理论与调畅气机治则的应用 本研究聚类所得C3方由杏仁、石膏、黄芩等药物组成,治以畅达气机、清热泻火,现代未见广泛应用,可提示现代医家辨治中风急性期应重视气机闭塞之病机,加减应用C3方或可增效。临床研究表明,中风急性期患者95%以上有腑气不通便秘症状[13],“脑肠同病”为中风急性期的重要特征,中风病情严重程度与腑实便秘相关是中西医学的共识[14]。因而腑实便秘实乃中风急性期患者亟须解决的问题,通泄大便对于治疗中风神昏具有积极意义。唐宗海《医经精义·脏腑之官》有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肺与大肠相表里,杏仁促使肺气肃降,可推动糟粕下行,有利于大肠的传导[15]。此外,杏仁具苦则下气、润则通秘之性,亦可通泄腑实。同时现代胃肠神经病学研究发现,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脑-肠轴相互关联,脑-肠轴作为脑肠互动的枢纽,是临床从脑治肠及从肠调节脑功能的基础[16]。通泄大便可增强胃肠蠕动,调节脑肠肽水平,而脑肠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病理过程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从现代基础研究角度亦可证实调畅气机对于治疗中风神昏具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通过搜集《中华医典5.0》所含中风神昏处方,运用频数、因子、聚类等数理统计方法和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使用频次、类别频次、常用药对、因子载荷及分类等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先贤纯中药治疗此症的特色经验,强调芳香轻宣、开窍醒神药物的运用,提示现代治疗中风急性期或应重视畅达气机、清热泻火的治法,以冀为临床用药及中药现代研究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