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
摘要:《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中职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知识,上课时我将会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讲授和总结。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李广全、李尚志主编的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是中职数学平面几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初中几何的综合运用,又是为后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一种铺垫。
二、学情分析
17城市轨道2班是我校城轨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通过直线和圆的相对运动,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渗透分类和划归的数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和掌握直线和圆的3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和相交的定义。
②能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属于哪种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采用“问题 研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反映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红日从海平面升起的动画,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揭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
对直线与圆的3种位置关系相离、相交、相离的定义理解:一个公共点相切,两个公共点相交,没有公共点相离。
五、教学难点
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d>r 相离
d
d=r 相切
六、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反映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方法是小组讨论法、观察法、分析法、探究式学习法、反馈练习法。
七、课前信息化资源准备
1.学生上网搜集观看海上日出的视频。
2.四人分一小组,每组同学准备一个圆形纸板和一截20厘米长的毛线。
八、教学过程
在课前准备活动中,让学生上网搜集海上日出的视频,并且每组同学准备一个圆形纸板和一截20厘米长的毛线。设计意图是学生复习圆的方程和直线方程,为本节课做知识准备,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观看视频动画《海上日出》。学生思考:海平面和圆存在哪几种位置关系?分别有几个焦点?通过情景动画的引入让引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进紧扣学习内容与重点。
2.类比联想,解决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
从实例中抽象出圆和直线,利用几何画板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看几何画板展示的相离、相切、想交。几何画板生动直观,让学生更好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3.应用公式,小组解答(应用规律)
指导学生分小组,自己动手用课前准备的教具:圆板和毛线演示直线和圆的3种不同的位置关系。然后小组协作,把老师给出的空白表补充完整。设计意图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特点,学生的记忆会更深刻,更牢固。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交点个数来判断:如果直线和圆有一个交点,说明直线和圆相切,此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如果直线和圆有两个交点,说明直线和圆相交,此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圆的半径;如果直线和圆没有交点,说明直线和圆相离,此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大于圆的半径。交点个数的判断可以把圆方程和直线方程联立求解,把直线方程代入到圆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看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式大于0,说明方程有两个实根,则圆与直线有两个交点;判别式等于O,说明方程有唯一实根,则圆与直线有唯一交点;判别式小于0,说明方程无实根,则圆与直线没有交点。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①一个小岛的周围有环岛暗礁,暗礁分布在以小岛的中心为圆心,半径为30km的圆形区域.己知小岛中心位于轮船正西70km处,港口位于小岛中心正北40km处.如果轮船沿直线返港,那么它是否会有触礁危险?
解答思路:以小岛中心为坐标原点0,原点和轮船所在直线为X轴,原点和港口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轮船的坐标是(70,0),港口坐标是(0,40)。知道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出这条直线的直线方程。然后求出原点(0,1)到这条直线的距离r。如果r大于30,则不会触礁;如果r小于或等于30,则轮船会触礁。
②绘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微信上传班级群,通过互评、自评、师评選出优秀作业,下节课进行课堂展示。
九、板书设计
学生探究归纳:相离、相交、相切
十、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我有几点感受:
1.通过海上日出视频和老师演示几何画板以及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把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使学生很容易根据公共点的个数记住相切、相离和相交的定义。
2.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使学生提体会到小组合作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划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圆满达到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