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铮
摘要:研究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态度。本研究通过发放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问卷,利用SPSS22.O软件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相关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从性别上看,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环境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在学习能力上要显著强于男生,但男生在环境适应上要优于女生:从年级上看,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本科二年级学生的上述四种维度的适应水平均明显强于本科一年级。主要的建议是:1.加强对本科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其尽快确立个人目标。2.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兴趣。3.树立榜样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教育学: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从古至今,对于学习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众说纷纭。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我国学者陈琦、刘儒德将其定义为“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持久的变化”[1]。而适应一词的内涵则更为丰富,但大多是基于皮亚杰的思想进行延伸,从其“平衡说”的角度出发,皮亚杰对于适应的定义是“通过丰富或发展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体变化的过程”[2]。而本文的研究正是二者的结合,根据冯廷勇、李红等学者的理论,学习适应的概念为“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3]。冯廷勇等人在分析了现有学习适应调查问卷和国外研究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的五个主要因素: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4]。
本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18、19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选用冯廷勇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4],抽取被试共63名,运用SPSS22.O软件对学生整体学习适应性进行分析,探寻年级和性别对于学习适应的影响,并提出思考与意见。
二、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
问卷发放于2019年11月,实际发出63份,整体覆盖率达90%;收回63份,回收率达100%;有效问卷63份,有效率达100%。
2.研究工具
根据冯廷勇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修改得到最终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基础信息和主题内容。整份问卷共46题,所有项目均采用Likert5点法计分。
由于问卷原作者在编制问卷过程中已经进行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情况来评价结构效度,并说明理论模型成立,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因此本研究不再重复验证。在本问卷中,5个维度的。系数为0. 803,说明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3.问卷发放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问卷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发放施测,数据录入过程中对5点量表进行赋值,数值越高表明学习适应性越高,并通过过程查核法进行数据检验。
三、结果分析
1.性别不同造成的学习适应的差异
本研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范围在0. 3140. 812之间,均大于0.05,说明方差齐性。最终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环境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则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女生在学习能力上要显著强于男生,但男生在环境适应上要优于女生。
2.年级不同造成的学习适应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范围在0. 1430. 735之间,均大于0.05,说明方差齐性。最终的结果显示,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态度和環境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学习能力上则不存在差异,其中本科二年级学生的上述四种维度的适应水平均明显强于本科一年级。
三、建议
1.加强对本科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其尽快确立个人目标。
在未来发展和本专业学习中把握平衡,尤其对于专业认同感和了解度的提高,任课老师责任重大。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出现调剂,又或是预想的专业样子与实际不符,这都需要老师的及时调整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学专业的内涵[5]。
2.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兴趣。
多数本科一年级学生还未掌握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于学校内和学校周边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和场所不熟悉,这导致学习动机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低。通过规范教学环境,改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变得更加有趣,是提高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方法之一[6]。
3.树立榜样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对于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优秀的榜样是激发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通过优秀学生学习经验分享、未来发展规划的思考与讨论等方式为低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学生提供可借鉴之材,形成良性竞争和合理的互助制度,帮助尽快适应大学学习[6]。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7.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1- 52,
[3]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22(1):44 - 48.
[4]冯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 (05):762-769.
[5]白宏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9.
[6]边静,硕士研究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