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一、 追根溯源,了解文言内涵
老师可以这样介绍文言文:同学们,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久远,重要的在于文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 000多年的历史。因此,今天我们还能读到2 000多年前的古人写的书籍。(出示《论语》《道德经》《诗经》《史记》等书籍与文字图片)这些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就称作“文言文”,俗称“古文”,那么什么叫文言文呢?第二个“文”是什么意思?(文章的意思)“言”是什么意思?(写、记载的意思)第一个“文”是什么意思?(文,为纹,有修饰的意思,修饰之后就美了,所以“文”有了美好的意思,比如文采)“文言文”的意思就是—美好的語言文章。
教学前,从文字的历史意义说起,讲讲文言文的意义价值,适当诠释,让学生在历史文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准备学习这种美好的语言奠定情感基调,同时也能让他们意识到汲取传统优秀文化,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二、 理解意思,体悟语言美
要想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语言美,前提是必须让学生能理解其意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伯牙鼓琴》篇幅较短,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以该篇为例,设计如下:
1. 看图:鼓琴的“鼓”是什么意思?“琴”指什么?2. 这则文言文距今2 200多年了,你读懂了吗?请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尝试着轻声说一说这则文言文的意思,读不懂的字词可以做上记号。3. 提问:文中“少选之间”译为“不久、过了一会”,那你能联系上下文,对照上句,来说说“方”的意思吗?
语言之美熏陶着我们,诚挚赞赏他人的胸怀感染着我们,这些都是文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同样意为“一会儿”,文中前边用“方”,后边用“少选之间”,这样避免了单调乏味。在字里行间反复体会推敲,品出语言的精美之处,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 合理想象,丰富语言美
文言文是古老的中国智慧,是一种简练而又不缺美感的语言。要想获得文言文的美感,还需借助一样工具,那就是想象。可以这样设计:
过渡:伯牙一会儿“志在太山”,一会儿“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伯牙还会志在什么?
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伯牙鼓琴而志在春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春雨。”
这就像画境中的留白,这种靠想象填补出的画面美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用情感来烘托。从《伯牙鼓琴》一篇来看,伯牙琴中所绘,从太山流水到山河大川,凭借着想象,从文言中走出去,最后还是回到文言中,走的这一遭,其实就是感悟文言语言美的一次旅行。
四、 由此及彼,升华语言美
文言文简练却不简单,其蕴含的深意往往让人意犹未尽。内容的补充,中心的扩展,题材的延续,都能充盈文言文本身,文言能让读者领悟到一种绵延的语言意境美。可以这样设计拓展部分:
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常常被古代文人雅士传颂。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酒逢知己千杯少,士为知己者死。同学们,人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朋友,但能遇到的真正的知心朋友却是少之又少。伯牙鼓琴表达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对文言文的拓展延伸,是对中心思想的再一次升华,对情感的再一次渲染。换句话说,这是用不同的语言来诠释当下的文言文,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作者单位:无锡市宜兴新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