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配合悬吊运动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0-04-20 07:14李素芬欧海宁邓国政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肌性斜颈胸锁

李素芬,欧海宁,邓国政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 510700)

小儿肌性斜颈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引起的头向一侧偏斜的病症,患儿无先天性畸形,多数在娩出10 d 后出现肿块、逐步转变为胸锁乳突肌挛缩而出现斜颈。 目前,临床对于小儿肌性斜颈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普遍认为与局部缺血、静脉闭塞、宫内姿势不良、生长停滞等有关,且好发于高龄产妇和臀位,由于颈部在宫内发生扭转,再加上宫内体位限制引起肌肉缺血、水肿及纤维化,从而引起胸锁乳突肌挛缩,影响患儿健康及日常生活[1]。手术治疗是小儿肌性斜颈的常用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切断患侧胸锁乳突肌,能改善颈部活动、头部倾斜度。 但是,手术治疗创伤较大,容易增加血肿、损伤副神经发生几率,且切口部位具有瘢痕,影响美观,患者术后复发率也较高。

保守治疗亦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 包括:手法推拿、物理疗法、药物外敷及局部注射药物等,上述方法中推拿因具有经济、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而在临床应用。 祖国医学认为[2],推拿能调和脏腑、通经活络、益气活血作用,能帮助患者恢复生理性肌力平衡。悬吊运动疗法亦是临床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能帮助患者恢复感觉、 运动控制能力, 增强患者肌力、耐力,有助于提高机体运动系统的整体功能[3]。 但是,临床上推拿联合悬吊运动在小儿肌性斜颈中的应用研究较少。 因此,该研究以2017 年7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72 例肌性斜颈患儿为对象, 探讨推拿配合悬吊运动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小儿肌性斜颈患者72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36 例,男21例,女15 例;年龄3~14 个月,平均(6.78±0.72)月;病程1~4 个月,平均(2.39±0.51)月;病变部位:左侧病变23 例,右侧病变13 例;病变分型:肿块型20 例,非肿块型16 例。 观察组36 例,男19 例,女17 例;年龄3~15 个月,平均(6.85±0.74)月;病程1~5 个月,平均(2.41±0.57)月;病变部位:左侧病变21 例,右侧病变15 例;病变分型:肿块型22 例,非肿块型14 例。 该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治疗前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常规宣教、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推拿学》[4]中小儿肌性斜颈诊断标准:头颈偏向一侧,面部向健侧旋转;患侧胸锁乳突紧张、增粗,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块;颈椎向患侧旋转,且向患侧侧弯受限;超声检查胸锁乳突肌增粗、增厚;(2)符合推拿、悬吊运动治疗适应证,且患者均可耐受;(3)意识清楚,未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

排除标准:合并颈椎先天性疾病、炎症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斜颈;推拿部位存在破损、溃疡、肿瘤或过敏体质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1)患侧胸锁乳突肌推拿:医生利用中指、食指、无名指的指腹完成一指禅推拿治疗,放松胸锁乳突肌肿块部位及肌肉起止点,配合弹拔法完成肿块松解,结合患者耐受手法由轻到重,每分钟100~120 次。 (2)患侧胸锁乳突肌拿揉:借助拇指、中指与食指,拿揉患侧胸锁乳突肌,拿揉部位为肿块及挛缩部位,每分钟100~120 次,结合患者耐受手法由轻到重,以患儿耐受为宜。(3)健侧胸锁乳突肌按揉:借助无名指、中指与食指,沿着胸锁乳突肌完成来回揉动,每分钟100~120 次,动作轻柔。 (4)颈部牵拉法:扶住患侧肩部,缓慢将患儿头水平位向健侧推,达到最大活动范围后停歇2~3 s,每次反复3~5 次,注意手法轻柔,避免暴力推拿,同时,医生一手扶着患儿头部上方,另一手扶着患儿下颌,保证患儿颈部从健侧向患侧旋转,达到最大活动范围后停歇2~3 s,每次反复3~5 次,注意手法轻柔,避免暴力。 (5)按揉颈项肩肌群:取坐位姿势,按揉患儿两侧颈项肩肌群,让患儿斜方肌、斜角肌等相关肌群保持放松,结合患儿完成肩井穴按揉,每次1~2 min,每天2~3 次,连续治疗1 个月。

观察组采用推拿配合悬吊运动治疗。患儿保持仰卧位姿势,颈椎保持中立位姿势,保持下肢处于平伸状态,利用非弹性绳对头部进行支撑、固定,患儿颈部保持中立位姿势。 医生双手放置在患儿颈部,拇指放置在两侧胸锁乳突部位内侧,然后借助双手拇指缓慢诱导并下压患儿颈椎,缓慢松开手并保持握住姿势,尽可能放松颈部外周肌肉。对头部无法自主保持中立的患儿,结合其情况适当辅助固定头部,每次2 min,每天治疗2~3 次,连续治疗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70.0%为显效;症状、体征得到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0%为好转;治疗方案无效或需调整法案为无效;(2)证候积分:参考《中药新药指导原则》从颈斜程度、颈部侧屈对称、颈部旋转对称、面部对称、胸锁乳突肌对称等方面对两组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的证候积分进行评估,每项总分0~3 分,分值越低,治疗效果越佳[5];(3)功能评分:采用颈部功能量表对两组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的颈部旋转、肌肉挛缩、面部畸形、头部倾斜等进行评估, 每项均采用0~5 分的6 级评分法评估,分值越高,颈部功能越好;(4)胸锁乳突肌厚度、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差:采用彩超诊断仪(HD11-XE 型,苏械注准20152230302)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患侧胸锁乳突肌包块进行全面测量,完成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差测定及计算,探头频率7.5 Hz[6]。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1 个月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 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相比均下降,且观察组的颈斜程度、颈部侧屈对称、颈部旋转对称、面部对称、胸锁乳突肌对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颈斜程度观察组(n=36)对照组(n=36)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2.39±0.35(0.62±0.13)ab 2.40±0.36(1.66±0.25)b颈部侧屈对称2.15±0.32(0.77±0.15)ab 2.14±0.31(1.39±0.18)b颈部旋转对称2.25±0.34(0.65±0.14)ab 2.28±0.36(1.44±0.19)b面部对称 胸锁乳突肌对称2.41±0.41(0.71±0.12)ab 2.40±0.40(1.47±0.21)b 2.31±0.30(0.78±0.17)ab 2.32±0.31(1.55±0.20)b

2.3 两组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部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 个月后的颈部功能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颈部旋转、肌肉挛缩、面部畸形、头部倾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颈部旋转肌肉挛缩面部畸形 头部倾斜观察组(n=36)对照组(n=36)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1.94±0.16(4.18±0.41)ab 1.95±0.17(2.63±0.32)b 2.12±0.18(3.95±0.39)ab 2.15±0.21(2.59±0.32)b 2.09±0.17(4.11±0.40)ab 2.11±0.19(3.29±0.32)b 2.21±0.19(4.24±0.43)ab 2.20±0.18(3.34±0.23)b

2.4 两组胸锁乳突肌厚度、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差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胸锁乳突肌厚度、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 个月后的胸锁乳突肌厚度、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差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胸锁乳突肌厚度、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差比较[(±s),mm]

表4 两组胸锁乳突肌厚度、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差比较[(±s),mm]

组别胸锁乳突肌厚度治疗前 治疗1 个月后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差治疗前 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 值P 值7.52±0.45 7.51±0.44 1.296 0.124 5.70±0.36 6.79±0.41 8.435 0.000 1.79±0.45 1.80±0.46 0.932 0.295 0.08±0.01 0.98±0.32 6.538 0.000

3 讨 论

祖国医学中对于小儿肌性斜颈无明确记载,认为该病属于“筋缩”“筋结”等范畴,主要是由于胎儿先天不足、胎位不正引起,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阻滞不通。 因此,对于小儿肌性斜颈应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治则,以纠正畸形治疗为主。 近年来,推拿配合悬吊运动治疗在小儿肌性斜颈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7]。

推拿指用手借助推、拿、提、揉等方法对经络、穴位进行干预,是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能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及调和阴阳的功效。 既往研究表明:推拿能调和脏腑、通经活络、益气活血。 通过推拿能提高局部皮肤温度,扩张毛细血管,能加速血液、淋巴回流,利于肿物的吸收[8]。 推拿能加快患处局部组织新陈代谢,能增强肌肉的物质吸收而促进发育,能加速炎症物质的代谢;能促进局部组织修复,解除肌肉痉挛,解除组织的粘连。此外,推拿能促进生物力学恢复,协调颈肩部力学平衡,从而改善、恢复颈部活动功能。 国内学者研究表明:牵拉手法是推拿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伸展挛缩肌肉,增加肌肉的伸展性,松解粘连,促进肌肉柔韧性恢复。 同时,牵拉亦可对抗由于肌肉挛缩引起的致畸力量,恢复生理性肌力的平衡。

悬吊运动疗法亦是小儿肌性斜颈中常用的治疗方法,能帮助患儿快速恢复感觉、运动控制能力、耐力及肌力,有助于机体整体运动系统的提高。 通过悬吊运动疗法能让患儿身心放松,达到最佳的临床治疗体位,再加上该方法治疗时患儿处于悬吊姿势,能提高患儿舒适度,减轻内心的恐慌,利于获得患儿家属的信任、配合,并且该方法能激发神经网络的建立,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控制功能区,促进其平衡功能恢复。 临床上,将推拿配合悬吊运动用于肌性斜颈患儿中能发挥中医疗法及其他治疗方法的优势,有助于提高患儿协调能力、支配能力,从而提高其整体运动功能[9]。 但是,患儿治疗时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善于根据其耐受情况调整治疗力度、时间,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点。

该研究中,观察组推拿配合悬吊运动治疗1 个月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 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的颈斜程度、颈部侧屈对称、颈部旋转对称、面部对称、胸锁乳突肌对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颈部旋转、肌肉挛缩、面部畸形、头部倾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胸锁乳突肌厚度、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差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推拿配合悬吊运动能改善患儿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综上所述,将推拿配合悬吊运动用于肌性斜颈患儿中能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儿功能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肌性斜颈胸锁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两步缓解颈肩痛
探讨不同年龄段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的康复效果
胸锁关节脱位治疗的研究发展
先天性斜颈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及其临床意义
推拿结合牵张康复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分析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
婴儿斜颈174例病因及转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