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昱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中医门诊,北京 100039)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加,各国的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虽然肝细胞癌主要是由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 但近几十年来,与酒精滥用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的肝癌发病率显著上升。 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使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日益提高,这已成为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1]。目前,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多采用药物治疗,同时辅助以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以此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2]。 单纯的药物治疗虽然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改善患者症状,但无法根治患者,且疾病容易复发。 因此,在西药治疗的同时辅助综合运动疗法具有重要意义[3]。基于此,该文以2019 年6 月—2020 年9 月在该院治疗的86 例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运动疗法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报道如下。
以在该院治疗的86 例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纳入标准:经检查确诊为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体质量指数≥28 kg/m2; 无药物过敏史;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自身免疫性与病毒性肝病;伴有肝硬化;长期饮酒,摄入量≥40 g/周;伴有糖尿病、高血压、严重感染等疾病;未能配合完成研究。 对照组患者43 例,年龄:最小40 岁,最大75 岁,平均为(58.67±3.58)岁;性别:女性20 例,男性23 例。观察组患者43 例,年龄:最小41 岁,最大75 岁,平均为(58.12±3.84)岁;性别:女性19 例,男性24 例。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即口服辛伐他汀(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68),每天1 次,每次10 mg。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康复治疗,即指导患者进行快走,120~140 步/min,4.5~6.0 km/h。 老年体弱患者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加快步行速度。快走运动每天1~2 次,每次30~70 min。在快走时,患者应保持挺胸抬头,双肩展开,保持肩与臀在同一直线上,垂直地面。同时,指导患者配合深呼吸,摆动双臂,或边走边拍打背部、腹部、腰部。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心慌等不良症状,应马上减缓步速,逐渐停止运动。 此外,在快走运动后,休息5~10 min,指导患者打太极拳,每次2~3 遍。 两组患者均干预30 d。
以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血脂及体质量指数为观察指标,对两组观察结果进行统计比较。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患者症状及体征彻底消失,肝功能、血脂恢复正常,判定为痊愈;患者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肝功能、血脂基本恢复正常,判定为显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肝功能、血脂有所改善,判定为有效;患者未达到上述要求,甚至加重,判定为无效。 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n(%)]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LP、ALT、AST、GGT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进行比较[(±s),U/L]
表2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进行比较[(±s),U/L]
时间组别ALP ALT AST GGT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 值P 值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 值P 值121.87±15.35 121.13±15.72 0.221 0.826 74.43±10.76 90.21±11.24 6.650 0.015 48.97±10.13 48.38±10.36 0.267 0.790 13.65±3.13 19.02±3.76 7.198 0.009 32.43±6.42 32.28±6.16 0.111 0.912 20.87±4.87 25.98±4.54 5.033 0.000 62.87±13.25 62.72±13.48 0.052 0.959 20.54±4.16 40.19±4.35 21.408 0.000
治疗前, 两组的各项血脂指标及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G、TC、HDL-C 及体质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体质量指数进行比较(±s)
表3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体质量指数进行比较(±s)
时间组别TG(mmol/L)TC(mmol/L)HDL-C(mmol/L)体质量指数(kg/m2)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 值P 值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 值P 值4.78±1.03 4.83±1.02 0.226 0.822 1.11±0.23 1.40±0.30 5.031 0.000 5.83±1.11 5.86±1.13 0.124 0.902 4.10±0.51 4.51±0.52 3.691 0.034 1.72±0.31 1.76±0.33 0.579 0.564 1.13±0.18 1.40±0.22 6.229 0.000 29.75±1.24 29.77±1.21 0.076 0.940 26.15±0.57 27.86±0.63 13.198 0.000
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综合征,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可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临床治疗以减轻症状、改善脂代谢为主,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4]。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快走是人类最好的良药,快走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耗氧量,进而增大心脏起搏力度[5]。经临床调查表明,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是常规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的效果。在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中,通过快走运动,能够有效促进肌肉对血液中游离脂肪酸与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不仅可以加大游离脂肪酸的释放,缩小脂肪细胞,还可以消耗多余血糖,使其无法转变成脂肪,从而减少脂肪含量,降低患者体重[6]。 同时,患者进行快走运动有助于脂肪消耗,抑制TG 合成,改善脂质代谢,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助于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强高脂蛋白酯酶活性,降低TG 水平,减少血管中血脂沉积,预防动脉硬化,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7]。 此外,快走运动操作十分简单,对运动环境、运动场地无明显要求,基本不会出现突发风险,在广大群众中容易推广,应用前景广阔[8]。 该研究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ALP、ALT、AST、GGT 水平以及TG、TC、HDL-C 及体质量指数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该结果与相关文献[9-11]的结果基本相符,由此证实,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应用运动疗法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与血脂水平,降低患者体质量指数。
综上所述,运动疗法对提高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