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效果研究

2020-04-20 07:13吴杨石秋环王丽莹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经颅上肢康复训练

吴杨,石秋环,王丽莹

(1.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康复D 区,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2.哈尔滨市第二医院科教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日益增高,相关统计表明:该病患者病情康复之后仍有55%~75%的概率会遗留程度不一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上通常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有限[1]。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为一种神经电生理法, 作用深度可以直达大脑深部神经元,改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目的,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新的选择[2],但是其联合常规康复训练的效果有待明确。为进一步探明其疗效,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该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月收治的86 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接收的86 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者为研究样本。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2007 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头部CT 确诊为脑梗死、脑出血非急性期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3]。 排除标准:意识障碍、谵妄、癫痫、精神疾病患者;中毒性脑病史、严重的脑外伤或神经外科手术史有金属植入者;患有可影响认知功能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帕金森病等)者;患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植入心脏起搏器、重度感染者。该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 例、观察组43 例。 观察组中,女18 例、男25 例;年龄39.52~77.52 岁,年龄均值为(59.75±2.35)岁;病程42~89 d,平均病程时间为(61.72±2.89)d;脑卒中类型:出血性15 例、缺血性28 例;病变位置:右侧16 例、左侧27 例。 对照组中,女21 例、男22 例;年龄38.52~78.29 岁,年龄均值为(58.94±2.26)岁;病程44~89 d,平均病程时间为(59.78±2.35)d;脑卒中类型:出血性12 例、缺血性31例;病变位置:右侧17 例、左侧26 例。 对比两组受试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具体包括关节活动能力、上肢控制水平、精细动作训练等。上肢控制能力训练让患者从简单的手部、 肘部以及肩部组合运动开始,之后逐渐过渡到单关节运动。 患者接受为期30 d的治疗, 每组运动时间控制在20~60 min,2 次/d,结合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训练量。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选用磁刺激仪(武汉依瑞德医疗设备技术有限公司,YRD CCY 1 型, 鄂器械注准20142211249)及圆形线圈对患者开展治疗。 治疗过程中,确保线圈和患者的颅骨表面处于相切状态,具体刺激位置为受试者健侧初级运动皮质上肢投射区, 刺激强度为90%静息运动阈值,频率为1 Hz,开展无间断性刺激,共计1 200 个脉冲。 治疗时间控制为20 min,2 次/d,患者接受为期30 d 的临床治疗。

1.3 观察指标

(1)采用Burnnstrom[3]量表评定脑卒中运动功能,分为I~VI 级共6 个级别,级别越高,表明患者运动能力越好;(2)用Fugl-Meyer 量表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MA 满分为40 分, 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越强;(3)用改良Barthel 指数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 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能力越高。

1.4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 评分、BI 评分对比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FMA 评分、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MA 评分、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 评分、BI 评分对比情况[(±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 评分、BI 评分对比情况[(±s),分]

例数FMA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BI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 值P 值12.15±2.41 12.52±2.56 0.714 0.477 25.82±2.86 23.56±3.16 3.596 0.001 55.31±6.33 54.26±7.76 0.711 0.479 82.76±7.07 75.76±10.43 3.768 0.000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urnnstrom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urnnstrom 脑卒中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脑卒中运动分级IV 级、V 级、VI 级占比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urnnstrom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情况[n]

3 讨 论

脑卒中是几种脑血管病的总称, 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 脑卒中发病率较高,由于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的不同,其导致的障碍也不同,如偏瘫、肢体障碍、吞咽困难、近记忆丧失、抑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其中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最为困难,不仅阻碍患者活动能力,更降低患者生活质量[4-5]。

相关研究表明, 脑卒中后患侧皮层兴奋性降低,健侧皮层兴奋性增高,双侧大脑皮层抑制及兴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是导致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6-7]。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能够无创地在大脑中产生局部刺激的方法,磁信号可以无衰减地透过颅骨刺激大脑神经,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 改变脑卒中后两大脑半球间的兴奋性不平衡状态,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影响局部和远隔皮层功能,实现皮层功能的区域性重建,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有学者认为,将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和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与单独康复治疗相比明显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丰富了康复治疗手段[8]。以往的康复治疗手段多为对患者肢体外周进行刺激,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结合,实现了对脑卒中患者大脑和肢体的同时治疗。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urnnstrom脑卒中运动功能分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脑卒中运动分级情况明显更好,V 级、V 级、IV 级占比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 评分、B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上述分数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王宏斌等[9]对脑出血伴肢体障碍患者实施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殷稚飞等[10]研究表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和其他方式联合应用对肢体障碍均有一定的疗效。 这与该文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应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训练疗法可全面提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该方法有效性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经颅上肢康复训练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