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铣,曾小莉,刘倩倩
(西部战区总医院第二派驻门诊部,四川成都 610041)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指颈椎间盘及其附属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对脊髓、神经、血管等产生刺激、压迫,引发头晕、头痛、失眠、胸闷、心悸、感觉异常、下肢发麻、颈后部酸痛、走路易跌倒等症状的疾病[1]。 颈椎病病因病机复杂,与头颈部创伤、颈部炎症、睡姿不良、日常生活习惯不良、长期低头工作等存在密切关系[2]。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低头族人数的日渐增多,颈椎病患病率、发病率逐渐上升,并呈现出年轻化发展趋势[3]。对此,有必要加强颈椎病康复治疗研究,为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身心健康保障、生命安全维护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 目前,关于颈椎病治疗讲究根据病理类型、病情程度灵活选用康复治疗方法缓解与消除疾病症状,控制与延缓病程进展,维持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研究指出,在康复治疗中引入放射诊断,能够让治疗更具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4]。该研究则以该院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120 例颈椎病患者为例,就放射诊断在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究, 以供参考。 报道如下。
从该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中按照纳入标准(颈椎病确诊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患者;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患者)与排除标准(无法正常沟通患者;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 对康复治疗与护理不依从患者)选取120 例进行研究。其中60 例行常规康复治疗,编入对照组,男性34 例,女性26 例,年龄26~62 岁,平均年龄(49.68±3.55)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36±1.56)年;60 例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引入放射诊断,编入观察组,男性36 例,女性24 例,年龄26~61 岁,平均年龄(49.72±3.24)岁,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4.38±1.49)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治疗, 在患者入院之后, 均利用扬州康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Z-200B 医用诊断X 射线机[苏食药监械(准)字2010 第2300935 号] 以及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Optima CT660 64 排128 层螺旋CT[国食药监械(进)字2011第3301715 号]进行影像学检查。 一般情况下,X 射线机检查时患者取正侧位;CT 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参数设置为250 mA、120 kV、1~3 mm 层厚、0.85 螺距;MRT 检查时,矩阵设置为320×224,156 层,重复时间25~45 ms, 回波时间4.5 ms。 通过检查结果分析,掌握患者病情情况,为患者制订针对性康复治疗方案。 如颈椎病症状相对较明显的患者,采用中药口服(乌头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身痛逐瘀汤、八珍汤等)、推拿按摩(通络解痉局部放松法、椎间关节松解法、颈肩揉捏法等)、颈椎牵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利用颈椎牵引器从小剂量开始牵引)、穴位针灸(根据病症合理选择枕穴、颈夹脊穴、百劳穴、大抒穴、天柱穴、后溪穴、风门穴、合谷穴、百会穴、手三里穴、足三里穴等针刺)、中药熏蒸(协定处方煮沸后,以45~55℃熏蒸30~60 min)等保守康复法进行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存在明显神经根损坏、脊髓损坏,颈部疼痛剧烈的患者, 进行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外科治疗。在治疗期间,组织患者开展各项功能训练,并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用药管理等康复护理工作。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将放射诊断与康复治疗有机结合,即康复期间,定期组织颈椎病患者进行放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掌握患者病情变化,评价不同康复治疗阶段患者的康复效果,并有针对性地调整康复方案,实现康复训练质量的持续性改进,从而保证康复措施制订与应用的准确性、科学性、有效性。
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心理健康状况评分、临床体征恢复状况评分、放射检查异常表现发生率(包括颈椎曲度改变、颈椎失稳、椎管狭窄、椎间间隙狭窄)。各项评分使用颈椎病康复功能评定量表评估,分数越高对应指标水平越好。疗效判定标准:参照《颈椎病康复指南》进行临床治疗效果判定: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工作、学习等活动不受影响,颈椎功能测试显示正常,视为显效;症状与体征大幅度改善,生活、工作、学习等活动受影响较小,颈椎功能测试趋于正常,视为有效;病情无变化或加重,视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心理健康状况评分、体征恢复状况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情况比较(±s)
组别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心理健康状况评分(分)临床体征恢复状况评分(分)对照组(n=60)观察组(n=60)t 值P 值6.99±1.21 4.32±1.05 12.909 0.000 84.25±4.65 90.14±3.37 7.945 0.000 76.39±8.95 82.67±7.36 4.198 0.000 66.35±2.44 69.48±2.39 7.098 0.000
治疗前,两组颈椎曲度改变、颈椎失稳、椎管狭窄、椎间间隙狭窄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放射检查异常表现发生率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放射检查异常表现发生率比较[n(%)]
面对颈椎病患病率、发病率的逐渐上升,如何提高颈椎病临床诊疗效果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既往颈椎病临床治疗中多以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服用、健康教育、不良生活习惯纠正、遵循医生指导运动锻炼、日常多摄取强筋壮骨食物等为主, 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从整体康复情况来看,康复治疗随意性较大,综合效果并不理想。 这就需要加强颈椎病康复研究力度,探寻科学、高效、安全、可靠的康复方案,提升康复治疗效果。 由于颈椎病病因病机复杂、易反复发作,且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因此,要想提升康复疗效,需要对患者疾病类型、临床症状与体征表现进行全面了解, 从患者病因病机出发,以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疾病损伤修复等为目标进行长期针对性康复治疗。
随着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病情等了解加深,能够根据各类检测结果进行康复措施科学制订与康复方案合理选择,从而让颈椎病康复治疗更具针对性、可靠性、高效性。影像学检查是颈椎病诊疗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诊断技术。通过X 线、CT、MRI 等检查结果, 能够对患者颈椎间隙情况、颈椎相关椎小关节狭窄情况、椎骨/关节突骨刺情况、颈椎间盘突出情况、椎体韧带病变情况等进行准确、全面的掌握,从而结合患者康复需求,合理选择康复方法。如张玉鸣[5]的研究中以84 例颈椎病患者为例,对比分析了常规康复治疗与加入放射诊断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发现加入放射诊断后的康复治疗临床有效率更高,颈椎病颈骨疼痛、头晕、头痛、心悸、下肢发麻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更短。说明放射诊断应用于颈椎病康复治疗中, 利于患者病症改善,健康恢复。
该研究中,行康复治疗结合放射诊断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心理健康状况评分、临床体征恢复状况评分、放射检查异常表现发生率等观察指标均优于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其原因为:将放射诊断应用于颈椎病康复治疗中,使其从疾病检查手段转变为疾病治疗手段,便于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患者不同康复阶段的康复效果,使其发现以往康复方案存在的不足,并为新康复措施制订与康复方案完善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依据,促进中药口服、推拿按摩、颈椎牵引、穴位针灸、中药熏蒸、手术治疗、饮食规划、运动锻炼等康复治疗方法应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6]。
综上所述,在颈椎病患者康复中,放射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其科学、有效的运用有利于康复治疗总有效率、功能恢复水平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