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玺
摘要: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诗词的存在不只展现了诗人的文采,也体现了诗人的心境,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做好文化传承。而在所有诗词中,律诗因为其格律准确,用词精准,立意深远等特点一直是我们中职院校学习的重点内容。而在所有诗词中,“诗圣”杜甫的登高往往被人们称为“古今七律第一。”本文便以《登高》为例,对如何进行中职语文诗词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词教学;《登高》;策略探讨
诗词是历年来重点考察内容,最近国家呼吁大家积极弘扬传统文化,诗词作为古代文化之一,如何进行诗词教学,调动学生兴趣使诸多教师感到苦恼;经过多方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诗词本身的含义了解不深刻继而无法准确感受诗人以及诗词的内涵;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局限于教材本身,学生缺乏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下降;此外作为教师应该知晓对比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
一、从基本知识讲述相关诗词
诗词教学的难点在于,诗词尤其是律诗所谓的格律学生了解不够,对相应的字词对仗形式理解不深,为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讲述律诗的基本知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结合相关的字词进行讲述,使学生直观的感受诗词,此外老师还可以对相关背景进行讲述,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诗词教学创造便利条件。
老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可以先以板书,言词等引入教学内容。例如老师:“人们常说文无第一,但有一首诗,却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在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板书,随后对律诗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述,律诗通常是每首八句,超过八句被称为排律或者长律,若每句七字则为七律,五字则为五律;每首律诗有四联:“首颔颈尾。”每联上句为出句,下句则为对句。此外律诗讲究合辙押韵,同时老师还可以讲述平声与仄声,以及对仗的相关要求。在学生对相关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之后,老师可以讲述相关的字词,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峡口风大,猿鸣空谷传响,水流清澈,飞鸟盘旋,在教學时,老师可以结合时代背景,讲述“风急”的原因,对结合相关的字词讲述对仗,告诉学生这首诗之所以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首先便是他对仗极为工整,老师还可以适当拓展,杜甫的“多病”,杜甫晚年患有疟疾,耳聋,肺病,糖尿病等,在教学时,结合基本知识以及字词含义讲述相关诗词。
二、从思想感情讲述相关诗词
诗词的讲述也要分表里,理解诗词含义是其表,感受诗词内涵是其性,在学生逐渐理解相关的诗词基本含义之后,老师可以结合相关的字词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对诗词进行逐句分析,学生加以记录,同时鼓励学生自行讲述相关的诗词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还可以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课堂。
在学生逐渐了解相应的字词含义,知晓诗词的大概意思之后,老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感悟诗词中情感的能力。老师可以讲述在首联中,声音有高亢,低缓,相应的对举以及对仗让人悲慨奋亢,在颔联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了诗人感叹韶光易逝,个人十分渺小的卑微,这两句诗,既有开阔磅礴的气势又有苦闷悲凉的伤感,由诗写景,景中含情,而这首《登高》的后两句如“万里悲秋”,“百年多病”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凄凉之感,此外“艰难苦恨”以及“潦倒新停”以冷漠暗淡收场,奠定了悲剧的色彩,句法,字法,章法均是古今第一。
三、对比与拓展讲述相关诗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意识到,若只局限在一首诗词中,那么诗词教学的道路以及传承之路便会日渐狭窄,及时结合相关的诗词实行对比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渐了解诗词的韵味,精神以及表达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构件相关的诗词网络,学会“信手拈来”,为日后的诗词教学创造便利的同时,也使学生逐渐肩负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
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进行对比教学,教师可以告知学生:“七律第一,历来都有争议,有人推崇崔颢的《黄鹤楼》,也有人推崇杜甫的《登高》,老师可以将这两首诗进行对比,实行对比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还可以对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后人的评价进行讲解,还可以借此讲述其他的诗人,帮助学生构建诗词学习网络,同时老师还可以进行拓展讲述杜甫,李白,孟浩然的关系,以及读书破万卷的出处,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日后学生近一步感受诗词之美,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唐诗宋词是文化繁荣的象征,是民族自信的体现。所以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若想提高诗词教学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学生对相关诗词含义有一定的了解,讲述律诗的基本知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融入相关的感情,深入诗词内涵,从思想感情讲述相关诗词;最后在教学中,老师也应该通过诗词之间的对比,进行对比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程文. 中职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策略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09):13-15.
[2]田源.新时代中职语文诗词教学策略概括[J].校外教育,2018(3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