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海涛
摘要:在全面倡导“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学校需要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育實施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力求通过基础策略、人才策略、全科策略、课外策略、合作策略、实践策略等六大策略,来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上的一些难题,从而明确学校的精神文化追求,达到以文化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综合素养;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3-0012-04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704228)系列成果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论述就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方针、实现标准和推行路线,并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标准提到了历史新高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血脉,它积累着深厚的精神底蕴,涵养着优秀的思想理念,塑造着中国人的伟大品格。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成效的最佳捷径,而且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
因此,在教育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探索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生日常管理和教学活动中的策略和方法。与此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铺垫学生灵魂深处的底色,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基础策略:厘清传统文化内容,认识传统文化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既是历代中国人创造的文明成果,也反映了历代中国人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但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这是进行教育实践活动需要明确的根本问题。我们认为,传统文化包含三个层面。
第一,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即影响中国人精神的哲学、思想和理念,这是先哲们对人与自然进行深入探索的思想结晶。从《易经》甚至更早的思想理论开始,一直到清代学者的新学术,都对中国人的人格素养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成果、历代思想流派的精神结晶,以及佛学在中国的发展,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思维方式,并成功指导着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因此,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第二,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即指人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或行为习惯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这一层面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中国人文历史的记录,而且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想的记录,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内在逻辑。
第三,结果层面的传统文化,即指历代中国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和所形成的思想结晶。比如古代工程、古代建筑的遗迹,体现了中国人在历史上的行为轨迹;浩如烟海的文学著作、书画作品,记录了中国人的情感心路;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记录了中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寄托。
概而言之,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包含着文史哲范畴的所有内容,包罗着中国历史上发生和留存的一切。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教育要想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就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需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解:可用精神文化塑造人格、用行为文化警示人心、用结果文化陶冶情操,这是所有策略中的基础策略。
二、人才策略:建立传统文化师资队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断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建立一支传统文化师资队伍,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人才策略。
第一,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首先要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进而要成为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从而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真正做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以建立一支传统文化的优秀教师队伍,并通过他们营造校园传统文化的氛围,实现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因此,教育管理者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功能落地的前提。
第二,教育管理者需要及时发现那些热爱传统文化的教师,并综合他们的文化喜好甚至特长,开办“国学班”,成立“国学社”,以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从而逐渐吸引更多教师的加入,并逐渐使其发展成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力量。
第三,教育管理者在师资管理上,需要针对全校教师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并引入校外专家开展国学讲座。同时,还可以举办传统文化类的校内竞赛,并在教师的某些考核、嘉奖等项目上予以政策倾斜,从而逐渐形成浓郁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实践证明,师资队伍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是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前提。
三、全科策略:把传统文化融入全科教学中
第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说法。虽然“文史哲”有很多交叉,但总体而言,“文”属于结果层面的文化;“史”属于行为层面的文化;“哲”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文史哲”共同构建起了传统文化的主体。而语文教材所选篇目以及课外必读名著等,都对“文史哲”有全面的涉及。
例如,当我们学习《论语》选章的时候,不仅能领会到孔子的思想,还能够体会到孔子时代社会群体的生活场景和情感状态;当我们学习《庄子》选篇的时候,不仅能体会到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还能感受到他汪洋恣肆的壮美文风;当我们学习李杜诗歌的时候,不仅能体验到文学艺术的优美,还能感悟到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拳拳之心。因此,在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可以成为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第二,历史、地理这些文科科目同样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因为历史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地理的变迁、江河的分布,对人类历史文明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第三,其他学科。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在政治课中回顾中国历史上政治管理制度和体制的變迁,来领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其次,我们可以在数学课上看到中国历史上数学家们的努力和成就。再次,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都可以通过物理课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同时古代道家的炼丹术,也具有现代化学、现代冶金的影子。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英语课让学生感受中西方语言的流变与相互影响,以及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从而让学生对汉语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综上,传统文化教学不仅无所不在,而且传统文化还是各个科目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因此,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只是文科教师的工作,也是理科教师需要承担的职责。通过全科策略的实施、全校教师的参与,传统文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就会继续得到扩大和发展,学生们也会对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的正确认识。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教育并非单向的教育,我们不能为了传统文化教育而作传统文化教育,而是需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全科课堂,以提升学生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相关科目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习成绩的目的。
四、课外策略:创建具备浓郁传统精神的校园文化
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最直接地表现为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观察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观察中西方人类的生活差异,都会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因此,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由此,课外策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一,利用课余时间,学校不仅可以为学生举办传统文化常识的专题讲座、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竞赛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国学兴趣小组,比如:古文诵读比赛、校园诗词大会、校园书法班、学生国学社等。这些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提升学生课外爱好的品质,还能潜移默化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
第二,课外策略还包括中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日常。比如:传统孝道、遵纪守礼等优秀道德观念的培养,就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同时,为了做好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利用“特殊家长会”的形式,每年为家长开展两至三次的传统文化讲座。此外,针对师生的传统文化讲座也可以邀请家长自由参加。
综上,创建以学校为核心的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精神的校园文化,可以有效辐射家庭、带动全社会,这是课外策略的关键所在。
五、合作策略:“请进来,走出去”
学校要想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修养,可以在建立传统文化师资队伍的同时,邀请校外专家进校园,这是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素养的一条捷径。
第一,学校除了需要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进校园开展讲座外,还可以建立“国学辅导员”制度,即邀请校外专家作为师生传统文化学习的固定辅导员,参与到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日常活动之中,从而快速高效地提升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水平,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二,学校可以与当地图书馆、书店等文化机构进行合作,既可以将其“请进来”为本校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去”参与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中。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这些文化机构的社会资源,联办全区域范围的社会文化活动。比如:本地书法比赛、经典诵读联谊会等。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们得到锻炼,也能对营造全社会传统文化氛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还可以多种多样,且有极大的创新空间。同时,合作策略的创新实施也会带领学生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六、实践策略:结合时代精神,注重知行合一
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不仅会给学生带来生活方式甚至处事方式的改变,而且通过强调知行合一,强调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会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因此,学以致用既是学习目的,也是学习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学习与生活行为的结合不能死搬硬套。如果忽略了时代的发展,忽略了文化的精神实质,就会学成“老古董”“老学究”,即只注重形式主义,而把握不到精神实质。
因此,实践策略并非是学了传统文化就开始穿长袍马褂、以穿古装为美,而是要放弃过时的形式,在当代生活中注重生活细节,讲究服饰之美;实践策略并非是学了传统文化就满嘴令尊令爱,而是要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谦敬有礼;实践策略并非是学了传统文化就写作业也要用毛笔,而是要通过学书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审美,陶冶性情;实践策略并非是学习了传统文化,就要天天给父母洗脚,而是要从古人孝道故事里领会到孝的精神。此外,古代“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等故事,也不是要让学生机械模仿,而是要教会其懂得学习之道。
综上,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学习形式,而是要把握精神实质,并且要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比如: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关切和负责精神,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无论在何时都不过时。学校教育需要通过带领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教会学生要在广阔的现实社会里力求实现人生的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