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岭 张永青
【摘 要】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形式正逐步成为当下许多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德育的视角来审视,其具有培养集体意识与自律力、民主意识与合作力、责任意识与意志力、奉献意识与担当力、爱国意识和自强力等多重价值。为增强实效,德育工作者开展研学旅行时需整体考量、多元保障,要加强过程指导、“研联跟进”,并及时进行总结分享。
【关键词】德育;研学旅行;价值意蕴;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7-0007-03
【作者简介】1.程岭,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课程与教学论;2.张永青,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江苏徐州,221116)教师,一级教师。
2013年以来,国务院相关部门先后发布系列文件,鼓励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将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先后将上海、天津、西安、苏州等地设为研学旅行实验区。随着实验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研学旅行已成为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发现,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致力于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感悟、在研究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和体验式经验,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当下各地开展的研学旅行较多侧重于智力方面的发展,而缺乏道德层面的观照,这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德育视角来审视分析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并基于此提出建设性的相关实施策略。
一、德育视角下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
从德育视角来审视,研学旅行能够激励学生自主组织自管理、集思广益汇智慧、同甘共苦战困难、勇担道义献爱心、传承文化跟党走,从而培养起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自律力、民主意识和合作力、责任意识和意志力、奉献意识和担当力、爱国意识和自强力。
1.自主组织自管理,培养集体意识与自律力。
研学旅行的实践场域是校外的广阔天地。校外研学不仅有自由和快乐,同时也有风险和挑战。因此,学校在组织实施研学旅行之前,都会强调活动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会提前设计方案、安排导师、制定预案、统一着装、协调家长、联系基地;同时也会指导学生建立起协作组织,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研学旅行的探索性、挑战性、神秘性、过程性和实践性也会让学生们学会抱团取暖,产生组织凝聚力;另外,教师的期望、家长的劝导、社会的关注、任务的驱动也会让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表达,学会自省、自励和自律。
2.集思广益汇智慧,培养民主意识与合作力。
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学生在“行走课堂”中的学习不同于校内学习,不仅在资源上缺少工具书、资料库、图书馆和任课教师等多元支持,而且所面对的问题大多具有迷惑性、新奇性、情境性、抽象性、混沌性、隱晦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些问题需要多元知识去认知、多维思维去理解、多种方法去解构、多种技能去攻克。为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个体拥有较强的记忆力、想象力、思辨力,还需要集体具备合作力、协同力和凝聚力。如此多的需要会潜在地激发大家集思广益、智慧共享、集体会诊、问题共商,会不自觉地引导学生团体践行分布式领导、多角度协商、合作式操作、资源化共享,构建起“行动学习共同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团结意识会得到激发,民主意识会得到培养,合作力量也会得到加强,从而形成健康人格,成为精神富有之人。
3.同甘共苦战困难,培养责任意识与意志力。
研学旅行既是一种旅行,又是一种修行。学生修行的不仅有知识、能力和身体,而且也有品德、意志和责任。相对于校内的学习与生活而言,学生们在校外的旅行时间是有限的、获得的支持是有限的、力量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而面对的问题却是无限的、复杂的,包括无限多的范式改变——学习模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改变、组织秩序的改变、文化氛围的改变、自然气候的改变、饮食风格的改变及身体状况的改变等等。多种困难和多元改变要求学生懂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学会同甘共苦、任劳任怨、克服困难,学会相互理解、互助合作、分担责任,激发起成就动机、英雄情结,渐渐地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并使自己的意志得到磨炼。
4.勇担道义献爱心,培养奉献意识与担当力。
研学旅行既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锻炼的过程,也是一种表现的过程、奉献的过程。从德育视角来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能“独善其身”,而且能“兼善天下”;或言之,不仅能“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而且能“明德格物,修己达人”。一些学校在组织研学旅行活动时,会有意识地策划支教、捐助、访问、慰问等内容,这些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修己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意义。多元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具身性地体验到不同职业、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多样生活,能够在身心体验、情境感触中激发出奉献的意识和担当的力量。
5.传承文化跟党走,培养爱国意识与自强力。
研学旅行不仅是身体之旅,也是文化之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旅。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其通常包括传统文化之旅、红色文化之旅、历史文化之旅、特色文化之旅、创新文化之旅、新时代文化之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等。这样丰富的学习内容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的真实气息,触摸到文化的脉动。通过多元文化的体验、滋润与内化,文化的种子就能够在学生的身心中生根发芽,学生也会逐渐成为文化的使者、代言人和传承人。“行有所悟,德有所立”,文化之旅会逐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引导学生认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德育视角下研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研学旅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形式,人们对其理解还不够深入,实践还不够到位。所以许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缺乏系统设计、学生参与被动、评价体系缺位等诸多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实施的质量和成效。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基于教育核心要素的考量,提出了如下策略建议。
1.顶层设计,为研学旅行制定图谱。
学校应依据学生研学旅行的要求做好顶层设计,进行整体考量。具体的步骤包括:一是分学科收集活动主题;二是对活动主题进行汇总、整合、归类;三是结合学科整合度、实施难易度、学生欢迎度等要素选择性地将研学主题列入各学期、学年计划之中,形成研学旅行规划体系。对于每一个主题项目,学校要指导主管科室制订好研学目标、研学方案(以及预案)、研学手册、管理制度,以形成“规划—主题—目标—方案—手册—制度”一体化的研学规划体系。除此之外,各个研学目标要明确、可测、可操作以及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如此为学生研学旅行制订好规划,建立好主题库(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制订好目标、方案与预案,形成研学旅行整体图谱。
2.多元保障,为研学旅行铺平道路。
在研学旅行之前,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学生以及组织实施单位(旅行社等)签署多方协议,明确研学的内容和目标,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组织实施单位(旅行社或学校)要制订好活动方案、行前备案、应急预案,要安排好研学路线、基地节点、活动项目、计划行程、交通工具、食宿保障、随队人员(及学生家长),购买保险、联系基地、组织前置学习、研前培训、模拟研练,讲解组织纪律、必备物品、文化禁忌、安全自救等注意事项。学校要建立学习组织,安排好随队教师,做好后勤服务,为研学队伍提供资源、信息、人员、智力、政策等多元支持,为研学旅行铺平道路。
3.过程指导,为研学旅行保驾护航。
旅行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扶,因此,大凡研学旅行都要有教师的参与与陪伴。作为研学旅行的参与者,教师需要担负起一定的设计、组织、管理、指导、监督和评价等责任,助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和实践探究,也就是介入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情境性学习和目标性生成,为其提供知识、方法、思想、策略、技能、文化、组织、分工和合作等多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为此,学校需要选派经验丰富、见识广博、能力多元、身体健康,有胆略、有魅力、有责任心又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随队指导,为学生的研学旅行保驾护航。
4.“研联跟进”,为研学旅行开辟天地。
研学旅行若要扎实有效地持续开展,若要纳入学校的常态教学计划,那么与之匹配的“软保障”和“硬保障”要同时跟进。“软保障”是主题研究,“硬保障”是基地构建。主题研究也即做好研学旅行方面的主题研究,构建起校本化的资源库(主题库、项目库、案例库、思想库、资料库等)。基地构建也即通过与外界多方联络、合作、签约建立各种研修基地。基地营建与主题研究双管齐下可以构建起多元的基地项目,从而为研学旅行开辟广阔的天地。
5.阶段总结,为研学旅行提质增效。
为使研学旅行真正发挥价值,阶段性的总结评价不可缺少。階段总结可以在期末进行,也可在年终举办。其应该包括成果展示、内容汇报、专家点评、智慧分享(知识互学、方法互鉴、方案互递)、表彰颁奖等形式。阶段总结既是对已完成活动的评价,又是对即将开展项目的启示。如此能够培养学生的参与感、荣誉感、仪式感和成就感,能够锻炼学生的鉴赏力、表达力和评价力。也即通过心由境生,让能力在情境互动中集中展现;通过境由心生,使青春在智慧天地中充分滋养;通过心境共融,让品格在学习活动中茁壮成长,从而为研学旅行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