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学旅行是学校组织师生走出校园,进入自然和社会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核心素养的全新育人方式。地理学科可以通过乡土研学浸润乡愁意蕴,通过国内研学培育家国情怀,通过国际研学提升国际理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乡愁;家国情怀;国际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7-0016-02
【作者简介】徐海龙,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37)办公室主任,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帶头人。
近5年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积极探索实践“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以下简称“地理大发现”)。通过近5年的实践探索,构建起立足地理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研学育人的课程体系,从乡土情感、家国情怀及国际理解三个维度来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乡土研学浸润乡愁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论及“乡愁”:“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乡愁,就是要理解中华民族对家乡特殊而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中既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观念,也包含着每个游子对家乡的责任,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乡愁还包含一种更远的人与自然的依恋,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如何唤醒学生的乡愁?“地理大发现”立足学校所在的江阴地区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索(见表1)。
乡土研学最大优势是依托学生对乡土认知的好奇,透析空间区域的时间演变,形成地理的历史空间观。“地理大发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他们对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帮助他们强化家园意识,寻求人地协调、振兴家乡的策略。
二、国内研学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在家国认知的情境中进行。“地理大发现”通过学生社团征求学生的游学意向区域并形成“私人定制”的出行线路方案。每条线路的考察内容包括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社会文化、知名高校等,均会有意识注入家国情怀的元素。近5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师生开赴安徽、湖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见表2),带着学生领略祖国山川秀美、了解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增加了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学生对党、国家、人民的热爱之情。
三、国际研学提升国际理解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将“国际理解”作为学生“社会参与”“责任担当”部分的核心素养。“地理大发现”将地域文化作为研究的抓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亚非特色文化等联系到一起,帮助中国学生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帮助中外学生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中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和文明的多样性(见表3)。
自古至今,学界一直推崇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也可以通过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得以很好地实现。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得以增长和应用,领悟“道”;学生的道德品行得到涵育和淬炼,形成“德”;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育和发展,学生对家、国、天下也有了更明确的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