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艳娥
“数学思考”以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之一出现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思维品质与学生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教师有技巧地启发诱导,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四个方面。
一、形象生动,加强深刻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深刻性思维品质包括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集中表现为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通过形象生动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深度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认识钟表”一课,设计时,可以以“钟表王国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国民找家(认识钟面)——团圆庆典(认识整时、记录时间)——畅游王国(辨别早晚)”等故事情节,结合学生“制表、观表、赏表”等亲身体验,让学生经历“认识钟面、认识整时、记录时间、辨别早晚”等学习环节,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中,达到“玩中学、学中乐、乐中长智慧”的效果,对加强学生深刻性思维品的培养有一定的成效。
二、举一反三,加强灵活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变化,而及时调整自身的思维方法,集中表现为跳出思维定势束缚,善于发现新的条件和因素,敢于创新,提出全新的设想和理解方案。例如,在“平均分”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1)一个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2)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3)一个人得3个,另一个人得5个;(4)两个人各得4个。根据出现的不同分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会得出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此时,“平均分”的概念自然而生。随着,我们又会呈现把物品分成不同的4份,让学生判断是否平均分,进一步巩固概念的认识。这样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动手操作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亲自体验,自主探究,新知识能具体化地呈现,学生浓厚的學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因而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激发了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三、丰富想象,加强独创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一般要求学生能掌握一般法则进行计算,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进行解题,使运算更简便。如99+68=99+1+67=100+67=167,9+8+7+6+5=7+2+7+1+7+7-1+7-2=7×5=35。这些有技巧的练习,趣味性强,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在练习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有利于独创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发展。
四、分析对比,加强敏捷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活动的速度,体现了思维品质的敏捷性。学生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使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得到简缩,能做到既准又快,这是思维品质敏捷的表现。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这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教学时的设问能唤起学生的探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周密地思考、正确地判断,从而迅速得出结论。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复习中,我们经常采用题组对比的形式。如:(1)动物园有大象11只,小象比大象多4只,小象有多少只?(2)动物园有大象11只,小象比大象少4只,小象有多少只?学生看到题目后,独立完成。根据学生不同的答案,产生疑问:“为什么答案不一样?”有了疑问,学生的好奇心就出现了,迫不及待地寻找解决方法。经历“观察—分析—比较”的思考过程,学生会发现第一题小象比大象多4只;第二题小象比大象少4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会逐步得出结论:良好的答题习惯:(1)认真读题;(2)找出关键字词;(3)找出问题;(4)分析解决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敏捷性思维品质得到充分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根据教学目标不断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活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