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红兰
[摘 要]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到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还需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这应成为解题教学的主旨. 文章结合多个例题,探索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数形结合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策略,努力使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从理念走向行动.
[关键词] 解题教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形结合;发散性思维
新课改风向标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多重诟病,尤其是教师将解题探究方法与过程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解题教学. 事实上,解题活动是具有创造性教学价值的一项课程资源,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往往可以生成直观的体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问题是,教师只有通过创新解题教学的设计途径,才能实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教学目标.
■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思维最明显的标志.”据他的观点而言,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想象、推测、发散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具有积极性、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的特征.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创新性人才,而创新性人才需善于多向思维,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找寻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并将这一培养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有目的、有意识地应用各种方法加以训练.
■发散思维培养的策略
1.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一种以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多方向寻求解答路径,并通过多种解法优劣性的比较,来提升解题速度与质量的一种思维方法. 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进而加强学习内在驱动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正因为一题多解多种效能,从而一直被普遍认为是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智力,激发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例1:已知实数x,y满足x2+y2=3,则■的最大值是______,最小值是______.
分析:这道题是求解最值的问题,该如何构造思路呢?首先想到通过常规思路去利用不等式和配方法解题,但此处显然是不适用的. 要求学生深入题目内部分析,学生经过思考后将其视为一个代数问题搭建解题思路. 首先,令z=■,则此处即为求z的最值问题,进一步地,利用上式求得用x,z表示y的式子,再代入方程x2+y2=3,得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最后利用判别式法去求解. 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解法1:判别式法
令z=■,则有y=z(x-2),代入x2+y2=3,可得x2+[z(x-2)]2=3. 整理后,可得(z2+1)x2-4z2x+4z2-3=0. 又x∈R,所以Δ=16z4-4(z2+1)(4z2-3)=-4z2+12≥0,解得 -■≤z≤■,所以z■=-■,z■=■,此时x=■,y=■或x=■,y= -■.
问题解决到此处,可以结束了吗?若此时结束,自然无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于是笔者抛出问题:“除了判别式法,本题可有其他解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展开思考,但依然无果. 笔者进一步点拨:“数形结合思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倘若从几何知识出发,是否能找到其他解决方法?”就这样,学生凭借教师的提示很快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得出以下解法.
解法2:几何法
如图1,■可理解为点P(2,0)与圆x2+y2=3上的一点M(x,y)的连线斜率. 观察图形不难得出,当PM与PM′为圆x2+y2=3的切线时,z=■可取得最值,易得k■=-■,k■=■,所以z■=■,z■=-■.
至此,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此题的“庐山真面目”也尽显眼前. 而此时一名学生提出本题还可以运用三角函数作答的想法,筆者立刻回应:“很有创意的思路!能具体说一说吗?”学生很快呈现以下解题过程.
解法3:三角代换法
设x=■cosα,y=■sinα,则z=■.
化简整理后,可得■sinα-z■·cosα=-2z,所以sin(α-β)=■,其中cosβ=■,sinβ=■.
又因为方程■sinα-z■cosα= -2z有解,所以■≤1,所以z2≤3,可得-■≤z≤■,所以z■=■,z■=-■.
在以上问题的解答中,逻辑思维贯穿其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交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成为主角,这些都是学生思维发散的体现. 因此,在教学中唯有教师将一题多解作为发散点,让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创新,将发散性思维运用到解题教学中去,才能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2. 一题多变
“题海战术”在解题教学中只能起到单向性引导的作用,而高效合理的解题教学应当是“少而精”的教学形式. 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进行解题教学,就是变换已知条件中的部分问题,去求解问题的结果;或是变化题目中的部分条件,同样去求解问题的结果;又或是加深题目难度或背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采用变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背景、多层次、多方位进行求解或研究,领悟命题人的意图,从而生成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达到培养观察、归纳、想象、运算和反思等多种关键性能力的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题能力.
例2:已知函数f(x)=■,若对于任意x∈[1,+∞),f(x)>0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分析:本题是以函数为载体,以参数范围的求解为思路,渗透转化思想的问题. 深入分析,将区间[1,+∞)上的f(x)=■的恒成立问题转化为x2+2x+a>0恒成立的问题,进一步地,再转化成a>-x2-2x恒成立的问题,最终转变成求y=-x2-2x在区间[1,+∞)的最大值问题.
当学生深入分析并找寻到解题路径与方法后,教师抛出以下问题:请大家试着将以上题目变一变并解答. 此时,学生的兴趣自然而来,展开了火热的讨论,视野和思维逐步打开了,在对以上问题实行“再创造”的过程中,逐步看到了这一类题的“全貌”,生成多样性的变式问题.
变式1:请试着作出函数f(x)=■的图像;
变式2:试求出函数f(x)=■的单调递增区间;
变式3:试求出函数f(x)=log■■的单调递增区间;
变式4:设函数f(x)=■的反函数图像的对称中心为(-1,3),试求出实数a的值;
变式5:已知函数f(x)=■的图像关于y=x对称,试求出实数a的值;
变式6:设(a,b)和(c,d)均为函数f(x)的单调区间,x■,x■∈(a,b)∪(c,d)且x■ A. f(x■)>f(x■) B. f(x■) C. f(x■)=f(x■) D. 无法确定 变式7:讨论并说一说函数f(x)=■(a≠■)在(-2,+∞)上的单调性. 通过这一例题的拓展和延伸,不仅使得学生对函数最值问题的解析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钻研精神. 不能“教”学生创造性地解题,就不可能“教”给学生思维,更不可能“教”给学生能力. 其实,以变式教学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再创造”的过程就是经历一个又一个思维创造的过程,就是发散学生思维的过程. 3. 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倘若在解题教学中合理运用数形结合,一方面可以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切合,激发探究兴趣,提升解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多向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需鼓励学生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解题,以“神”换“形”,以“形”索“神”,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 例3:已知集合A={(x,y)y≥■x-2},B={(x,y)y≤-x+b},A∩B≠■ . (1)試求出b的取值范围; (2)若(x,y)∈A∩B,x+2y的最大值是9,试求出b的值. 画出图2后,易生成以下解题思路. 解析:(1)如图2所示,函数y=■x-2和y=-x+b的图像为两条射线,观察图2易得b∈[1,+∞). (2)当b≥1时,A∩B≠■,据线性规划的有关知识,可得b=■. 上例中通过形的参与,让本题的解析过程简捷而完善. 由此可见数形结合是开启解题宝库的金钥匙. 因此,在解题中,教师需无时无刻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为解题穿上华丽的外衣,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而言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策略,更重要的是通过解题让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并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数形结合等教学策略,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激活学生创新意识,深化学生发散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