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玲
[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二想、二论、一巩固”五步教学法,即先利用“联想”“猜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再通过多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最后进行当堂检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巩固。五步教学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联想;猜想;讨论;结论;巩固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9-0073-02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知识既有横向的交叉,也有纵向的联系。鉴于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如果不及时复习,新学的知识被遗忘的速度是很快的,所以及时巩固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化学新课的时候,巧妙地将前后知识有机地关联起来,既复习了旧知识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和好玩之心,利用这些特点,在课堂上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活跃课堂学习气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长期的化学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二想、二论、一巩固”五步教学法。其中,“二想”一是指“联想”,即让新旧知识前后关联,二是指“猜想”,即在得出结论前,让学生先猜一猜、想一想;“二论”一是指“讨论”,即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二是指“结论”,即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的结果;“一巩固”是指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当堂巩固。
一、利用“联想”和“猜想”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1.利用“联想”,让知识前后关联
(1)向“前”关联,达到复习目的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先联想学过的有关知识。比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时,先引导学生联想学过的金属镁与氧气的反应、铁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铜与氧气的反应。例如:
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2Mg+O2[点燃]2MgO
镁、铝在空气中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2Mg+O2=2MgO 4Al+3O2=2Al2O3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点燃]Fe3O4
铜在空气中加热:2Cu+O2[△]2CuO
真金不怕火煉:金属金(Au)高温也不与氧气反应
从反应条件和反应的剧烈程度我们很容易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镁(Mg)、铝(Al)比较活泼,铁(Fe )、铜(Cu)次之, 而金(Au)最不活泼。
通过向前关联,一方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另一方面顺理成章地得出了金属活动性的强弱,使新旧知识得以无缝衔接。
(2) 向“后”关联,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向“后”关联,就是把后面章节中的有关内容在这节课中提出来,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学生在学习后面的内容时有一定的基础,这样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比如《空气的组成》一节,对于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课本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教师也觉得不是重点往往一带而过。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挖掘,让学生了解汞(俗名水银)和氧气的反应、氧化汞的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汞是唯一的液态金属等知识点,学生在学习后面的内容时,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如,在第三单元就出现了化学式的书写,而化学方程式要等到第五单元才开始学。
这两个单元间出现了这么多的化学反应(如图1),对此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写化学方程式,对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学会配平,对一般学生可以不做配平要求。等到第五单元真正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学生就感到很熟悉了,这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方程式的配平上。
2.利用“猜想”,启发学生思维
每个人都有一颗好奇、充满探究的心。超越性是人的本性,对超乎现实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1]。化学,恰好是一门充满着未知、引发探究的科学。化学课堂应该是要鼓励、发现、尊重和保护这种自主性的[2]。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和好玩之心,抓住他们的这几个“心”,他们就会在学习中全神贯注,思维活跃。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可先让学生“猜一猜”,他们会非常感兴趣。猜对了,会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猜错了,也会不服气。刚开始,学生会漫无目的地猜,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推理类比等方法去猜,这样猜对的成功率会高很多。如果猜错了,他们也会本能地去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思路哪儿出现了偏差。此外,化学教学涉及很多化学实验,在组装仪器或等待实验现象时,会有一些空余时间,这些时间不能浪费了,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这比让学生单纯地等着观察现象效果要好得多 。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因为上册已经学过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先回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再猜一猜其他金属如镁、铝、铁、铜与稀硫酸会发生什么反应,生成什么。通过类推,学生很容易猜出镁、铝和稀硫酸的反应:Mg+H2SO4=MgSO4+H2↑;2Al+3H2SO4=Al2(SO4)3+3H2↑;对铁和稀硫酸的反应会猜成:2Fe+3H2SO4=Fe2(SO4)3+3H2↑(错误);对于铜和稀硫酸的反应会猜成:Cu+ H2SO4=CuSO4+H2↑(错误)。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大脑中经过了知识的辨别加工,所以印象会非常深刻。
二、通过多元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二论”是指“讨论”和“结论”,经过生生、师生、生本的大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亲历科学探究,参与化学相关社会议题或热点问题的讨论,培育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以化学为中心的跨学科学习和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讨论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优秀生、普通生、学困生搭配在一起。其实在“猜一猜”环节中,学生就展开了讨论,各抒己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各个环节预设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的过程中,优等生通过给其他同学讲解,自身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其他同学的疑惑得到及时解除,所学知识当堂厘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当然,教师要把握好时间,既不能空余太多,也不能太紧,否则会让讨论流于形式。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指导、答疑,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化学结论如同定义一般是非常严谨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结论逐字逐句地分析,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在化学反应中,对物理变化就不适用;强调质量守恒而非体积守恒;等等。经过了猜想、实验、质疑、讨论而得出的结论,学生会印象深刻,对结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当堂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在进行了“联想、猜想、讨论、结论”四个环节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这时要“趁热打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教师备课时,要针对难点、重点、各知识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难易适中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当堂批阅,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练习题的设计,既不能太简单,使得学生基本不经思考就能答出,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既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又要让学生有成就感。
从联想、猜想、讨论到得出结论,再通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实现了“在快乐中学习,在比赛中进步,在合作中成长”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 胡先锦. 学生立场:课题重构的出发地和归宿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化学课堂[J]. 化学教学,2019(12):3-7.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