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策略教学应基于单元又走出单元*

2020-01-14 10:39许轶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

许轶

摘    要    预测单元是统编小语教材中第一个出现的阅读策略单元。预测阅读策略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预测单元教学,让学生在单元中学会预测阅读策略,走出单元,在多类文本阅读中运用预测阅读策略,并转化为习作构思策略,能有效地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  统编教材 小学语文 预测阅读策略

预测,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在事、物未出现或未发生时,对可能出现的状况的预期。阅读过程中的预测,是基于一定的内在逻辑,对接下来要写什么或怎么写进行“猜测”“推想”(即“假设”)和“验证”[1]。在阅读陌生文本时,运用预测策略能让学生在“假设”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验证”中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证实”时获得成功的满足。预测单元出现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先于其他閱读策略单元。教材这一编排暗示了预测阅读策略的基础性。该策略的习得和运用,能够成为学习和运用其他阅读策略甚至表达策略的支撑性条件。本文就如何用好预测单元,让学生学习预测阅读策略,并在阅读和表达中用好该策略谈自己的思考。

一、 从具象到抽象,在单元中学习预测阅读策略

预测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三: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单元安排了三篇童话、一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续写故事”,每个学习内容都围绕“预测”这一核心,承担着预测阅读策略学习的不同任务。

1.情节的预测,从发散走向聚合

读故事类文本,学生首先关注的是情节。预测单元承担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预测故事情节。单元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放—收—放”的原则,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习得并运用预测的方法。

(1) 放——学习大胆猜测。预测阅读策略的教学,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积极地在阅读中猜测。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共有七处批注,提示学生可以在新人物出现时、关键时间点、情节发生转折或出人意料之处,借助课题、插图、文章内容等进行情节的预测。这七处预测中,有些与下文情节发展相符,个别则与原文内容不同,这样的示范告诉我们,预测策略学习的起始阶段,要让学生打开思维,放胆猜测,体验猜读的乐趣,不用纠结于预测的情节是否与原文相似或一致。

(2) 收——学习反观修正。学生受年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等多种因素影响,预测会出现差异甚至差错。预测单元教学,并非鼓励学生胡思乱想,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更好地理解故事中人物、事物、情节、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反过来又凭借这些关系进行有依据的预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的批注也好,《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小狗学叫》的课后练习也罢,均指出“预测也是有依据的”,要“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在鼓励学生放胆猜测的基础上,还须让学生及时反观自己的预测,寻找依据,让发散的思维围绕某些依据聚合起来,使预测越来越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放——学会主动运用。阅读策略需要不断运用于阅读中才能逐渐转化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预测单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预测的基本方法积极运用于阅读之中。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始终在运用一定的方法预测故事情节,只是侧重略有不同。我们还可以结合“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补充多篇情节吸引人的童话故事,推动学生多次、多层次的阅读实践,将预测阅读策略主动运用起来,最终转化成语文能力。

预测单元的教学,既要鼓励学生放胆猜,又要让学生反观、修正自己的猜测,让预测从发散走向聚合。但聚合并非趋同,而是让预测更合乎逻辑。

2.结构的预测,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

预测单元中,除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写了什么”,还可以引导他们预测故事“怎么写”。其实学生在讲述自己预测的情节时,已经不自觉地对故事“怎么写”进行了预测,但这种预测是模糊、无意识的,所以他们在表达时往往会出现种种状况。教师可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关注故事结构,发现其共性,有意识地预测故事结构并将之运用于表达中。

(1)梳理情节,关注结构。反复是童话在篇章结构上的显著特点。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老屋共帮助了三个小动物;《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小狗学叫》的情节也有反复。但学生在预测故事情节时,容易忽略文本整体结构,因为他们关注的是环境、时间或人物等细节。这些细节成为预测依据的同时,也破坏了故事的整体性。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梳理文脉,理清六要素等方法,引起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2)提供样例,发现共性。本单元课文在整体结构上有反复的共性,构成单篇课文的各故事在叙事的小结构上也存在共性。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三个小故事均为以下结构:“遇到困难,提出请求→同情弱者,答应请求→屹立不倒,完成请求”。教学时,跟着学生的预测,教师可具体呈现这些小故事的内容和结构,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性,借助这些结构进行故事情节的预测,并在表达中有意识地用上这些结构。

(3)结合习作,尝试运用。结构的预测,预测的是“怎么写”,体现在学生能力发展上,即能用预测到的结构指导自己的表达。所以,本单元教学,还要将课文学习中发现的有共性的叙事结构,与习作要求中的情境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本单元习作给出的情境是:同学们给留守儿童李晓明过生日。该情境可用“遇到问题→讨论办法→解决问题”的叙事小结构,这与《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叙事小结构有共通之处。习作前,让学生回忆课文篇章结构或叙事小结构,帮助学生在习作中有意识地借助结构进行预测、构思。

故事情节的预测是具象的,故事结构的预测则是抽象的。预测策略的学习,应从预测故事情节入手,适当进行结构的预测,从具象到抽象,循序渐进。

二、从单一到多样,在多类文本阅读中运用预测阅读策略

基于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年龄特征,预测单元编排的是童话,但这并不意味着预测阅读策略只适用于读童话,其学习始于预测单元,却不能止步于此。预测阅读策略会在不断的阅读实践运用中丰富、发展,助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1.在记事类文本阅读中预测情节发展

记事类文本是小学课本中数量最多的文本。用好记事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预测阅读策略就能在运用中得以丰富、发展。

(1)调动多种经验,预测情节发展。在阅读中进行预测,使预测的结果符合文本的内在逻辑,达到合理的程度,就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阅读中获得的经验等多种经验。如阅读四年级上册《麻雀》一文时,结合“妈妈爱孩子”的生活经验,学生就能对“老麻雀吓退猎狗”的结果作出合理预测。记事类文本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联系生活、默读梳理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经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情节发展进行预测,最终达成预测阅读策略的自动化运用。

(2)借助已有策略,预测情节发展。除阅读策略教学单元外,统编教材几乎在每一单元中都渗透了阅读策略教学内容。这些策略有些适用于大多数课文,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难懂的词语”等;有些则与文体和内容密切相关,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读出人物的心情”等。教师可根据具体文本,创设情境,给予学生阅读任务,推动学生有意识地将阅读策略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捕捉文本中有助于预测情节发展的细节,顺利完成预测任务。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时,教师请学生划出描写西门豹的语句,抓住描写其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其心情,进而预测情节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各类经验,借助其已有的阅读策略,不仅能推动学生在阅读中积极运用预测策略,还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发展其他阅读策略,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2.在应用类文本阅读中预测结构和表达

相比记事类文本,应用类文本几乎没有情节,但结构却更清晰,语言表达更有特色和共性,预测阅读策略运用于应用类文本,更适合预测其结构和表达。

(1)依据文体特点预测段落结构,快速把握文章大意、主旨。小学教材中的应用类文本,说明文居多,偶有说理文。这两类文本大都结构清晰、中心明确、层次分明。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对这两种文体的段落结构进行预测,能够快速把握一篇或一段文章的大意、主旨。说明文和说理文一般采用“总-分”的构段或构篇方式,文体明确后,就能预测到这一结构特点,通过找概括性语句和提炼关键词迅速把握文章大意、主旨。如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学生根据文体,就能迅速预测全文结构,抓住课文首、尾两小节中的概括性语句概括全文大意。运用同样的方法,又能够迅速把握各自然段大意。学生对结构的预测,看似仅仅理解了文章大意或主旨,其实是对作者构思的规律进行预测和验证。

(2)依据语言特点预测表达方法,深入理解文章意义、中心。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说明文语言简洁严谨,说明方法多样;说理文语言准确严密,具说服力,议论为主,摆事实,讲道理。阅读时,依据这两种应用类文本的语言特点,就能够对其表达方法進行预测。如五年级上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文,从课题中的“快”字,就能预测文章会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说明某种事物速度快的特点。依据文体特点对文章或段落的结构进行预测,依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对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预测,不仅仅是运用一种阅读策略促进阅读理解,更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构思的思维探测、验证和模仿。

三、从阅读到表达,实现预测阅读策略向习作构思策略的转化

阅读和表达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统编小语教材在绝大多数的单元编排中,表达策略由阅读策略转化而成。预测阅读策略也能够向表达策略转化,并成为写作构思所依托的核心技术[2]。

1.借助思维导图,将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具象化

预测的依据,是文本的内在逻辑,即文本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实现预测阅读策略向习作构思策略的转化,首先要让学生发现这些关系的存在,并将之具象化。

思维导图是将文本的内在逻辑具象化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结合板书,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心理变化、段落结构等具象化,让学生直观感受作者选材构思的过程。由于思维导图可多角度绘制,因此,教师要具象化的是学生自学时发现不了的关系。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文,递进式的篇章结构是学生的理解盲点,教师可将“飞蛾求生”“瓜苗成长”和“静听心跳”三个事例进行阶梯式排列,通过阶梯的具象让学生理解抽象的递进关系,触摸作者的构思过程。

思维导图,让隐性的结构、逻辑关系直观显现,使作者构思时的路径、过程呈现出来,成为学生可以学习和模仿的例子。

2.读写结合,逐步实现预测阅读策略向习作构思策略的转化

通过思维导图看别人构思,始终是“站在岸上学游泳”。要真正将预测阅读策略转化成习作构思策略,就要在构思中学习构思。

预测单元每篇课文后面都设计了不同要求的读写结合练习,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要求“你有没有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和同学交流”;《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后要求“故事还没有结束,你认为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还有《小狗学叫》直接要求学生续写结尾。从表达的角度来看,这些要求就是让学生运用预测阅读策略对后续的故事进行构思,是构思策略的学习和运用。相比整篇文章的构思学习,读写结合降低了策略转化的难度,更适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即学即用。

在预测单元中学习预测阅读策略,只是学生成为一个积极阅读者的起点。走出单元,学生在多类文本阅读中运用预测阅读策略,并逐步将这一阅读策略转化成习作的构思策略,才能在阅读和表达这两个方面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先云.预测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2018(09).

[2] 胡元华.统编三年级,预测是“教学热点”[J].语文教学通讯,2018(30).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