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
摘 要 小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起点,对于学生步入校园、开启学习生涯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为加强叙事研究在小学教育实务中的运用,应发挥其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契合儿童学习兴趣、激发儿童潜能价值等应有之义。在小学教学实务中,应发挥叙事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下叙事、自我体验、转变认知等方面的作用;在小学管理实务中,应突出学生主体价值、学会倾听与接纳、活用空椅子技术、强化正向引导、发挥榜样作用等技术方法,助力叙事研究在小学教育实务中的运用,让叙事在小学教育实务中扎根开花。
关键词 叙事研究 小学教育 教学实务 管理实务
随着后现代知识观的引入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叙事转向,叙事研究因其具有直面教育对象、直入教育生活、直达教育反馈等优势,正越来越多地被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青睐。但遗憾的是已有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理论探讨或学术研究,实务运用较为匮乏。而且在已有的少部分实务运用中,叙事文本分析、他人叙事分析较多,对于学生主体的叙事分析较少且叙事方法的引入较为单一。本文针对现存的实际问题,首先分析叙事研究与小学教育实务相链接的应有之义与可行性价值,随后重点从教学实务和管理实务两个角度切入,分别介绍和开发了叙事研究在教育实务中的具体方法和多元运用,以期为一线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带来启发和帮助。
一、叙事研究与小学教育实务相链接的应有之义及可行性分析
1. 遵循发展,契合度深
叙事契合学生的发展与认知心理特点。不同阶段的儿童通过不同方式对外在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因为小学生最初的认知加工方式是感知运动图式和视觉表象图式,所以他们更容易理解直观的行动和表象材料,通过真实故事的还原和再现,就可以使学生重拾和体悟事件始末。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抽象符号概念和形式逻辑推理会进一步帮助其对叙事故事的理解与分析,从而引发更为深入的思考。
2. 兴趣使然,接受度高
首先,兴趣使然。儿童的注意力在6~12岁期间会有明显的增强,与之相伴的就是思维跃迁、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等特征。其次,愿意接受。与严肃刻板的说教与规则相比,故事更能贴近儿童,容易打开他们的心门,也更易于他们接受。再次,主动参与。儿童自我知觉能力的快速发展,使其开始探寻“我”在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开始主动去做出选择并采取行动,社会性和个性得以发展。渐渐地,儿童会从“听故事”到“参与故事”再到“建构故事”,体悟其中不同的情绪反应和应对策略,丰富心理发展,完善心理架构。
3.价值驱动,实操性强
从叙事的作用来看,叙事积极推动了自我认识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还能对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承受的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接受参与的程度、教学管理的反馈和价值也彰显了叙事研究在小学教育实务中的高实操性。晨读分享、班会主题活动日、学业评价、思想道德教育等等都可以作为叙事研究在小学教育实务的“实战场”,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叙事活动单元,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进行链接,进而在叙事故事中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习得知识、收获成长。
二、叙事研究在小学教学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1.课前准备,叙事教材的选择与开发
小学教师选择叙事教材时注意点有三个:第一,要适合学生的真实发展需要;第二,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第三,要能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同时,要注意吸收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取材,因人制宜,用叙事教育更好地表达生命、塑造人生。此外,也可进行叙事教材的自行开发与编撰。设立叙事教研课题组,提炼学生需求点和问题点,开发有起伏的、可有不同决策选择的、探索性与启迪性并重的高质量叙事故事,增强叙事教材的典型性、有效性、匹配度与参与度,使叙事教材真正能用、好用、有效用。
2.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焦点转化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故事的隐喻功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叙事故事背后的可迁移、可推演、可深化的道德含义和价值观念,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充分地叙事表达,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其再次思考与焦点转化,从而获得新的思考与收获。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叙事材料中母子的行为进行了探讨,一部分学生认为“妈妈的批评是对的,孩子不应该一边学习一边吃零食”,一部分学生表明“我妈妈就是这样,天天管我”,一部分同学认为“妈妈的批评是错的,因为太严厉了”。这时教师不要纠结于对错,可以试着带学生跳出当下焦点,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比如与妈妈的沟通方式:如果把“妈妈,我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吃零食吗?”换成“妈妈,我可以在吃零食的时候想想学习的事情吗?”结果会怎样?母子还会像之前那样吵起来吗?让学生去感受甚至回家亲自体验不同叙事思维下的不同效果,跳出问题圈子,进行焦点转化与思维转变,进而崭新地思考与积极地尝试,以获取新知。
3.课下叙事,促进家校合作与亲子沟通
叙事不仅存在于校园与课堂,它同样适用于家庭和课下,具体实操如下:第一,用叙事替代部分偏记忆的抄写与罚写类作业,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可提高其学习趣味和效率。第二,课下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叙述当天在学校的见闻。内容不限于学习本身,只要是孩子想說的都鼓励他组织语言讲述出来。但不要强制,孩子不想说就不说,一旦说了,家长就要做好鼓励和引导的工作。时间长了,孩子会慢慢愿意并开始主动叙事,这会比家长每天监督、批改孩子作业效果要好得多。家长和学生间的纽带和联系不应该是作业而应是学生本身,而叙事让这一转变成为可能。
4.自我体验,提高叙事的趣味性与多样性
一方面,增强切身体验。组织学生亲力亲为,通过切身经历,留下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四年级课本剧《愚公移山》,学生自己润色台词,制作道具,挑选背景音乐,抽时间排练。另一方面,丰富叙事形式。叙事故事的呈现形式除了文字外,还有图片、声音、视频、教育实物、实地考察体验等,如:特色课、主题教学月、班级春游、参观革命烈士墓碑等。通过多样化的叙事活动单元,加强了学生自我体验与参与度,提升了教学实感与实效。
5.转变认知,开启叙事的良性循环与奖励机制
要用习惯养成与奖励机制让学生习惯叙事、接受叙事、爱上叙事。例如,教师可以用晨会分享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记忆和乐趣。通过不同叙事活动单元让学生转变认知,即叙事分享不是为了完成老师或是家长的任务,而是为了表达与展示自己,“叙事是光荣的、是值得骄傲的、是我想要主动争取去做的”,转变认知的同时伴随着学生认可与需要的奖励机制,从而强化叙事行为,开启叙事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叙事研究在小学管理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与小学教学实务中叙事应用的可触达、具象化特点相比,叙事研究在小学管理实务中的应用更为细微、抽象,需要教师加强觉察力、感受力和专业能力。在具体的小学管理实务实操中,教师可以借鉴和运用以下几种叙事方法和技巧。
1.突出主体价值
在小学管理实务中,突出学生主体价值,可供教师借鉴的方法有两种。其一,在学生成长途中,把握其成长历程的节点,整理、提炼、讲述其叙事故事,引导学生梳理、回顾自身行为,突出其现实存在感和價值所在。其二,鼓励学生叙述内心故事。学生讲述自己的心理故事是探寻其内心世界的一个旅程。叙事是解释自己、外化自己、表达自己的一个过程,它连接过去与未来,同时也是个体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的一个有机链接通道。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个体观念的表达,鼓励他们进行自身主体性的探索,以进一步探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2.学会倾听与接纳
叙事研究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多听少说。言传是基础,因材施教是技巧,如何因材施教,授之以需?除了观察,重在倾听。要让学生愿意对自己说,愿意对自己多说,了解其问题点才能手握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钥匙。要建立信任,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接纳他们的问题点和情绪问题,努力尝试与之共情。例如,班里有学生最近上课溜号、学习成绩大幅下降。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评教育、督促其努力学习,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找学生谈心,鼓励其说出最近的困难或是疑惑。遇到阻碍或拒绝很正常,不必强迫,要用耐心和真心吸引学生向自己走来,当学生张口说出原因时,教师其实就成功一半了。获得了学生的信任,了解了真实原因,问题就有突破口和解决方案了。此时再对症下药,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这便是倾听与接纳的魅力。
3.活用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技术是格式塔流派中常用的一项技术,是使个体内射外显的一种方式,有助于人的自我整合、自我表达、自我成长。在操作上分为三种形式:倾述宣泄式、自我对话式、他人对话式。鉴于小学生群体的认知与人格尚未完整统合,建议使用倾述宣泄式。这种形式最为简单,只需一张椅子,把其摆在学生面前,假定某人坐于其上,学生把自己想要对他说却没说的话表达出来。主要适用于三种情境:第一,亲人或朋友的分别或去世使之悲伤、痛苦又无法排遣;第二,曾经受到他人伤害、误解或责怪却未能解释或发泄,负面情绪郁结于心;第三,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无法或不便向对方述说或倾述等。当学生愿意信任教师却又不愿直接和教师叙说或是其效果不佳时,空椅子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活用空椅子技术可以让学生感到更加安全与自由,从而促进其自然真实地进行叙事,达到教育叙事的良好效果。
4.强化正向引导
当学生做某一件事失败了或是结果不如预期期望值时,可能会出现低落、烦躁、逃避等消极情绪,此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及时给予帮助,并引导其关注积极方面,强化自身优势力量。例如,在运动会上,本班的4×100接力赛晋级失败,参赛学生很沮丧。此时,教师应首先安抚队员情绪,肯定他们的付出与成绩,强调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鼓励其进行自我叙事、他人叙事,通过叙事与倾听意识到“虽然没有晋级,但我们努力了,我们也很出色,这次的失利从不同角度来看也是有意义的”,进行正向的转变与思考,获得自信与进一步成长的心理力量。
5.发挥榜样作用
从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出发,挖掘与塑造榜样的光环和模范带动作用,用班级主题叙事等方式,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消除教师的权威,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师生互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思考,从而激发改变,为向榜样靠近或成为榜样本身而付之行动。具体实操时,可采用如下方式:首先邀请高人气优秀学姐来班上进行叙事分享,将“榜样”具象化、实体化、生活化,随后跟进主题为“X班的榜样之星”的系列班级叙事,根据综合表现来评选近期班级内学业或品质有显著进步的榜样学生,记录分享其行为变化与成长轨迹,直击学生“我行吗,还是别试了”的自卑、逃避心态,让学生产生“今天就改变,我也可以离榜样更进一步”的积极心理暗示。从点和面搭建新的叙事框架:“榜样光环、定下未来美好期望”—“榜样就在我身边,并不遥远”—“别人在进步,我也可以尝试努力一下”—“开始行动,看见进步”—“获得肯定与称赞”—“强化改变行为,持续进步”—“更加自信乐于分享、带动全体共同进步”。在教育叙事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我能做到、我能成为榜样之星故事中的主人公”的价值与意义,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以个体带动整体,用叙事故事融合个体信念与集体价值,统揽班级群体“并驾齐驱”的全局。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