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强
摘 要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育集团工作的突破口,是集团化办学取得成效的关键,是检测集团化办学成效的核心要素。目前,集团化办学教师专业成长现状主要存在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校际壁垒仍难打破、教育教学活动内容不够深入、保障性制度滞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加以改进,有助于促进集团化办学中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 教师发展 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集团工作的突破口,是检测集团化办学成效的核心要素,对集团化办学走向深入和取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各校应关注教师队伍的培养,聚焦教师的核心能力,寻求新的生长点,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然而,从目前集团化办学教师专业成长现状来看,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校际壁垒仍难打破、教育教学活动内容不够深入、保障性制度滞后等问题,成为制约集团内涵发展的瓶颈。本文基于以上问题,对如何提升集团化办学中教师专业成长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打破校际时空壁垒,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平台
1.文化共融,增强教师自我价值归属
集团化办学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薄弱学校的教师若要快速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在集团的团队文化营造、共同的发展愿景和合作行为上则需要达成共识,逐步形成一个从散落走向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共同体。集团应在深入调查薄弱学校教师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摸清薄弱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症结,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弱势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短板与具体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路径。集团的薄弱学校还应从思想上引导教师主动把自己融入集团总校的团队,消除内心被吞并的抱怨情绪和不适应感受,要真心为成为一名“集团人”而自豪。集团名校也要互相信任,融洽感情,凝聚人心,奠定薄弱学校教师的情感基础,形成同向共促的精神文化。
2.梯队共进,搭建教师成长进阶平台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团队的熏陶和促动。为了促进各类教师的专业成长,集团应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创新管理体制。集团把教师分为“合格教师”“成熟教师”“资深教師”“首席教师”和“学校名师”五种进阶类型,形成有序递进、螺旋上升的教师梯队,搭建成长进阶平台。集团根据教师学科的不同展开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的培育,比如通过阅读积淀、师徒结对、过程研讨、总结反思等方式帮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认识、完善和超越自我。教师成长进阶认定方案的实施,让每一个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有了行动指南,有其固有的成长轨迹。这种明确的教师成长路径能很好地引导教师群体走向卓越,并形成集团各校一定体系的优秀教师成长梯队,为集团的腾飞发展培育师资。
3.师资共融,提高教师帮扶实际效果
教育集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教师,使教师队伍形成一个集体,集体中的每个教师都共同成长,又能形成自己的特点,最终带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2]。集团内进行教师流动是提高薄弱学校师资的有效措施,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活化,有利于加快各校区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集团在制定教师流动政策方面要有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解决后顾之忧。应采用更加务实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政策,如设立派驻教师的专项津贴、职称评定优先考量等,让教师能够自下而上、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教师流动队伍中。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集团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摸清薄弱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然后充分考虑薄弱学校的实际需求选派优秀教师,派驻教师应快速转换角色定位,把精力集中放在带教工作上,设定交流时间,确定交流内容,帮助薄弱学校进行教师培育,补齐学科短板,实现内生发展。
二、围绕教育教学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
1.课堂共建,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集团要走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核心是课堂。但集团各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经验上有所差异,快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集团总校的引领和支持。因此,集团应重视教师课堂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成立学科研究中心,由各校区的学科名师牵头相应成立“教师工作坊”,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工作坊通过理论共学习、教材共解读、教学共研讨、模式共研究、观点共提炼、经验共分享等课堂教学共建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定期深入开展“跨校借班磨课”“跨校同课异构”“跨校听课评课”“跨校教学专题小报告”“跨校青蓝结对”等课堂教学活动,引领教师提升教学技艺,打造品质课堂,树立自我发展目标,唤醒自主成长意识,向更高层次发展。
2.专题共研,提供教师联动研究平台
在集团化办学中开展校际互动式的教学研究,能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3]。集团为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相互整合优势力量,成立“骨干教师专题研究中心”,引领骨干教师对自我的专业成长有更高的标准要求。每个学年各个学科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计划地选择不同的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建立“教师研训共同体”。采用联动教研的形式,由集团各校轮流主持,植根于师生日常教学,承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难题进行研究,每一轮研究一个主题,如教学细节研究、教学热点研究、教学难点研究、省市级课题研究等,带着问题开展“研讨——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的研究方式,让教师在每一个主题研究中形成共识。在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引领下,其他教师进行模仿、实践同类课型,在研磨过程中归纳总结课堂教学经验。集团内部联动教研的实施,骨干教师能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并继续引领教学,辐射全校教师。
3.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优势相互弥补
集团化办学不能单纯理解为龙头学校向薄弱学校的单向资源输入,实际上是参与学校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4]。为实现团队化发展,需要集团各校职能部门之间、教师之间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形成集团化办学的最大优势。集团应有资源统筹和协调意识,各校区合力共建优质教育资源库,提升资源总量,搭建校际资源共享平台,使得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带动集团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集团化办学后,优质资源得到共享,由“一校独有”形成了“一校多源”的共享格局,“一师一校”走向了“一师多校”的师资格局,“一校一品”实现了“交融共生”的文化格局。
三、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1.制度共商,规划教师集体研修制度
为唤醒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集团应建立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个人研修机制,统一制定集团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提出基本要求。要使集团内教师在专业方面整体上成长,研修制度应建立在龙头学校和薄弱学校共同商议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问题与发展需求,做好整体部署。在制度共商的基础上,集团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每学期深度研读一本经典专业书籍、开设一节教学公开课、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参与一项课题研究等,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式要求。
2.联合共培,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水平
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师资累加,而是重新整合后的发展共同体和研修共同体。集团应立足内部,建立联培联训机制,注意体现引领作用,有一定的高度,注重培训的实效性,然后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分类分层开展集团内部教师培训工作。平时邀请一些知名的、有影响力的专家进行通识培训和专题培训,引入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教师积蓄底蕴、拓展视野。在一系列高端的校本培訓中,集团教师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有更多向专家请教的机会,思路和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教学研究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其中,在进行校本培训后,还应注重教师实践后的分享,让教师多分享经验、分享信息,让集团全体教师跟上培训节奏,实现教师的内生性驱动,缩短教师成长周期。
3.评价共轨,完善教师激励评价机制
集团内部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共赢目标,工作的落实关键靠检查考核,应构建能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积极主动性的激励评价机制,定期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并进一步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5]。集团在评价标准上要注重把握评价机制的针对性和个性化特点,力求科学合理,适当向有贡献的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在评价内容上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做到实事求是、民主公开、科学合理、程序规范;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既注重平时考核,又看重结果考核,做到淡化功利、注重过程、增值评价。应充分考虑集团内教师的参与工作情况,统一量化考核,以此促进集团教师的共同进步。近年来,集团内部举行的才艺展示、教学心得、培训心得、教学论文、突出贡献奖、年终绩效等评选门类多、频次高,但教师们每一次都非常重视,认真对待,并且参与面广,通过表彰的方式,很好地激发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树立了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陈兴冶.以文化人: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浸润式教师培训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9(06).
[2] 魏素琳.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教育集团的教师培养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8.
[3] 张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7(06).
[4] 孙颖.集团化办学模式阶段化“移植”的可行性研究——基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16(11).
[5] 陈然之.集团化办学的不足与改进[J].教学与管理,2020(06).
[责任编辑: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