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薄弱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思考与探索

2019-12-02 08:23王长全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农村初中

王长全

[摘   要]加强薄弱学科教学是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提升必须做的,农村初中面临的资源、生源和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学校生存及发展的三大困境,要破解难题,走出困境,提升质量,薄弱学科教学是必须加强的。学校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校本化推进“三学课堂”,形成了实践探究的路径,促进了薄弱学科课程发展,让学生“真学”;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乐学”;促进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推动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深学”。

[关键词]薄弱学科;农村初中;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7-0066-02

地处乡镇农村的初级中学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必有一门或多门薄弱学科。这些薄弱学科教学是短板中的短板,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薄弱学科教学就是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提升必过的一道坎。

一、现状: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

1.课程资源建设欠缺

与城区初中相比,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文化建设方面,课程实施载体尚不够完善,科技含量不足,离课程的高效实施存在一定差距。

2.生源流失严重

农村初中生源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基础薄弱,这些学生多为当地的农家孩子,其中尤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他们在生活条件、家庭教育、学习基础以及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与城区孩子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二是生源流失现象严重,学生从原来的“有学上就行”逐步转变为“力争上好学”,但凡有点实力的都纷纷转往城区学校,致使部分农村初中生源流失现象严重,甚至有的学校生源流失率达50%以上,足见乡村初中的生存窘境,加之民办校“掐尖”招生,更使这些学校生源维护雪上加霜。

3.师资力量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匮乏,未能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来改进教学;二是数量不足,近年来区域内农村初中学校学额逐年增加,有不少学校为解决师资问题,只得招聘临时代课教师,一些“小学科”被称作“副科”,多由“主科”教师兼任或老教师“转行”,致使薄弱学科越发薄弱。

二、成因:质量提升必过的一道坎

1.课程资源建设是重要因素

2012年以来,全市各农村初中响应省教育厅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每年都有4-5所学校成功申报立项。这些项目申报和立项学校,都能聚焦课程资源建设,但总体来看,课程资源建设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甚至有部分学校尚未启动。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薄弱学科多为“副科”,大家都集中力量抓语数外中考成绩,有些“副科”就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我市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成效显著。仅2016年,全省初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副科”项目就有22项,占总数的一半,我市共成功立项4项,均为小学科。可以预见,未来学校的生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建设,学校要想迈过薄弱学科这道坎儿,就必须重视薄弱学科课程资源建设。

2.学生学无兴趣是主要因素

综合素养提升意识不强,未能做到真学、乐学、深学。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当地学生和家长“通过分数改变命运”的欲望不强烈,综合素养提升意识不强。比如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观念被淡化,学生劳动机会减少,造成“大海的儿子害怕海、大山的孩子不识山、农民的孩子不辨韭菜与麦苗”的现象。

3.教师教不得法是关键因素

专业成长步伐较慢,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连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关注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整体素养有了大幅提升,但从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来考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三、实践:薄弱学科的课程基地建设

如何改变农村初中面临的现状,走出困境,迈过薄弱学科这一质量提升的坎?我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于2016年3月申报了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劳动与技术课程建设项目,搭建了课程内容的探究体验平台,形成了实践探究的有效路径,落实了建用结合,并以此为抓手,践行“手脑身心同构、学问做思共生”教学理念,校本化推进“三学课堂”。

1.形成了实践探究的路径,促进了薄弱学科课程发展,让学生“真学”

一是创设营造课程研发与实施的氛围,优化实施环境。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课程内核,加强学科文化开发,主要建设了三大课程文化与体验广场,即用于园艺实践的绿园广场、辅助农业生产的太阳历广场和学习驾驶技术的交通体验广场。

二是完善配套课程研发与实施馆室,突出模型建构。聚焦关键能力培养,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资源建设。主要建设了一厨一棚九馆室,包括学做家常饭菜的25组自助小厨房,占地700平方米的蔬菜种植大棚,升级改造了秸秆编織等九大体验馆。

三是开发优化课程实施与研发资源,搭建链接平台。全员“学习在线”,学校“劳技专题网页”由师生共同打理,提高信息技术学习能力。以课程超市和走课的模式实施,打造课堂教学的探究交流平台和课外实践探究的体验交流平台。

2.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乐学”

学生要以探究、实践、实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激发学习内驱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将课程学习改为一个个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融合STEM教育理论,以思为引擎和纽带,让做变成思维的可视化,浓缩若干个教育要素,使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以多学科的视野使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载体。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6年有37名学生考入四星级以上高中,是前三年的总和。2017年有42人考入四星级以上高中;2018年中考再创佳绩,有52人考入四星级以上高中。学校学额也在逐年回升,原先转出的学生纷纷要求再转学回来。

3.促进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推动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深学”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积极探索STEM和“项目学习”理论在劳动实践课、工艺指导课、技术探究课三种课型中的应用。课堂教学模型已初步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有21人成为市“333工程”培养对象。课程基地建设也使学校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手脑身心同构,学问做思共生”的课程教学理念反哺各学科教学,促进了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我校劳技课程基地在省视导评估中获“优秀”级,学校还先后荣获连云港市教育先进集体、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和教育教学质量进步奖等殊荣。总之,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必须围绕新的高考方案,深刻领会娄书记的讲话精神,反思学科教学,迈过薄弱学科这道坎,补齐这块短板,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治卿.集约型一体化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2010.

[2]  马斌.课程基地,裹着教学改革前行[J].江苏教育,2016(7):11-15.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农村初中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策略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体验数学魅力 转变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