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015-08-26 02:33赵伟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课程体系内涵

【摘 要】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高中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将文化建设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本质追求,不断丰富内涵,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打造富有人文特色的教与学的环境,推进人文校园建设,提升课程基地建设的品位。

【关键词】课程基地;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人文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67-02

【作者简介】赵伟,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丰富内涵,提升课程基地建设品位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学科的主干就是人们常说的“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再加上艺术。从广义上讲,人文学科还可以包括诸如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语言学、考古学乃至含有人道主义内容并运用人道主义方法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高中人文学科,按照国家课程的设置,包括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体育,虽然数学、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不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但这些学科同样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蕴涵着大量的理性思想。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把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将人文精神和基地文化建设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本质追求,从而丰富了课程基地的内涵,提升了课程基地建设的品位。

我校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的总体构想是创建具有人文精神的教与学的环境,加快人文校园的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课程基地建设中,学校主要围绕着以下五大目标进行探索。

(1)以社团活动及学习小组活动为载体,以思维导图模型及实物模型为支撑,以数字化多媒体语音实验室、情境活动室和人机互动网络为平台,改进知识的表达、呈现方式,营造出“参与、互动、体验,吸纳、借鉴、建构”的具有鲜明人文学科特色的课程学习环境。(2)以校本化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线索,构筑人文学科课程教学模式,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支撑,促进文科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转变。(3)以反映徐州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建构文科特色校本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文学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辅助系统,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发展。(4)以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名师工作室为支撑,以构建面向全市的教研基地、开展教研活动为平台,以高校合作为加油站,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带动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5)以课程基地的实验室、系列模型、研究性小组、社团等为基础,以社区活动基地为辅助,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人生的机会与空间,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我校在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建构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打造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学校先后围绕校史、学科、地方文化三个方面开发了一批校本课程,初步构建了人文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在课程开设上,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校本课程,组织艺术社团、文学社、理科社团等十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学生选修课程上实行“分流分级、底线达标、规定学分、自主选课”的运行机制,具有“起点不一、终点各异、过程有别、自主发展、保证基础、优生优培”的特点,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课程的实施上,以国家课程为主导,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拓展课程为补充,重在解读、赏析中外文学经典名著、现代文学作品,掌握中英文阅读技能;以活动课程为重点,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和体验课程,通过数字语音实验室、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人机互动平台和各种学生社团,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经历和感受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和生成。

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学校积极从教学、德育、管理和教师发展四个维度建构“自主·共享·成长”育人模式,把“以学生成长为本,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共享,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内涵追求;采取“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做到遵循规律和务求实效相结合,实现科学推进;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做到分层推进和限期达标相结合,实现整体推进;激发教师的改革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化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展示,合作互动,积极反思,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自主性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因素,启动、维护、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使学生乐学、好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认知训练和情感陶冶的过程,实现了课堂教学认知过程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三、建立人文校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校园环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校园环境的每一个实体,以及每个实体之间的关系,无不反映出某种教育价值观。学校的物质设施和环境,无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

课程基地建设应重视育人环境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我校通过数字校园、绿色校园和人文校园为重点的生态型校园建设,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以促进课程基地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

学校通过人文特色课程的建设和人文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步形成以“新诗鉴赏”“现代美文欣赏”“红楼人物研究”“徐州民俗文化”“心育”等为主的校本课程,构建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体验课程”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课程资源;建立了学生课程体验活动中心、研究中心和艺体活动中心等人文学科教育平台;开展了人生教育、传统教育、学生读书和艺术熏陶等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树立人文精神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还积极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调整校园布局、完善教育设施、优化教室布置、园林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物质环境和以课堂文化、师生行为为重点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创设了高品位的校园环境,突出人文特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和领略高品位的文化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实现和谐成长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课程体系内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