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
【摘 要】高等数学本就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若能将其有效应用于数学教学改革之中,就能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深入,所以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实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是当代高校理工科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能够对常量、变量等概念形成基础认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能让学生更好地借助定量思维把握事物结构、秩序及发展。我国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如何有效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培养也是当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为了能做好这项工作,本文以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为抓手,对如何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以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为抓手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以数学建模为抓手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能够为学生开辟出全新的数学应用实践舞台,还能让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等多方面得以发展。在数学建模高等数学教学课堂上,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借助计算机帮助学生构建出数学模型,这样能让学生在面对复杂事物时形成良好的洞擦力与想象力,可促进学生的多方位发展。以数学实验为抓手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能直接突破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实验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学生需要对数学课题进行研究与答辩,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兴趣,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除此之外,数学实验课程的有序实施,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且难以理解的高等数学知识,能够进一步保障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以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作抓手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也能真正有效落实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二、以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为抓手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
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想有效以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为抓手来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真正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课堂,借助这一思想进行教材组织及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具有一定意义的实际问题,以此构建出良好的教学情境,真正有效地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构建出数学模型。其次,要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有效融入数学建模,教师可结合教学课程,以某一环节为切入点进行渗透,或围绕数学建模及数学应用开设单独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在高等数学课堂上,教师可积极为学生灌输数学建模相关思想及理念,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在为学生讲解高等数学相关概念及公式时,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教学精神。
(二)开展必要的课外科技活动
在以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为抓手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及时更新数学教学模式,开展必要的课外科技活动,毕竟数学建模能力的形成是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及基础数学方法培训的一种综合成果。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借助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竞赛活动。例如,举办数学建模专题讲座、邀请专家作数学应用报告、开展班级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等,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建模思想,促进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三)将数学实验与数学软件有效结合
在以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为抓手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上述两点,教师还可以积极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同时将数学实验及数学软件有效结合,通过这一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对于部分高等数学内容,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借助教学软件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同时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真正有效实现以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为抓手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这一目的。
三、结束语
綜上所述,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活动有序实施的关键,而以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能有效提升实验环节质量,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的价值,结合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与融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佟玛丽.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融入[J].智能城市,2017(1):185
[2]陈卫平,段渊.基于数学建模视角的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以广东科技学院金融工程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3):35-36
[3]王红喜.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