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空间的课堂逻辑结构分析

2019-10-21 07:46吴光平李旭陈龙泉杨延军任大军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探究式自主网络环境

吴光平 李旭 陈龙泉 杨延军 任大军

摘 要: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着学习技术、资源、工具、手段、形式和空间氛围,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学习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在信息技术环境(网络空间)中,变革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生成的逻辑结构,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效贯彻了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网络环境 自主、合作、探究式 逻辑结构

引言

在平日课堂教学观摩中,我们发现“假性”教学不少数,教师为追求“表演效应”,而抛弃课堂内在逻辑生成,指挥学生按照自己擅长的框架活动,将学生的行为和思维装在预先设计的“套中”,看似热闹而实际上没有发生真实学习活动,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时间浪费,而且会将课堂异化为教师网络环境下的“填鸭式”,与我们改革的初衷相反。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时候,讨论一下课堂结构逻辑。

一、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如何看到“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环境。是一种借助于多样化技术(工具)、信息资源并整合运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场所。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和现实的世界。如下图:

网络环境下的“智慧课堂”

具体而言,网络环境不仅是网络资源与网络技术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质形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网络环境更多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整合。如图,源于智慧学习的智慧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随时随地都能以任何方式、任何步调进行轻松的、投入的有效学习。

华南师大教授李克东认为网络学习环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是由设施(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构成。

在网络环境空间,教师可以按照课堂生成逻辑结构,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生利用优化的平台、有效应用技术工具整合资源,组织学生真实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

二、在网络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如何生成

课堂学习有其自身的逻辑规律,从认知冲突开始寻求逻辑起点,开始真实学习,包括感知、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探究活动,直到形成新的认知,这个过程就可以在网络环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从而构建逻辑生成结构。如图:

我们以学习《马说》为例,采用“问题驱动”模式,谈谈这个结构。

1.利用网络资源,营造问题情境,开展自主学习,寻求逻辑起点

在课堂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教师昭昭,学生昏昏的现象呢?问题就出现在没有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我们知道认知是起于“疑问”,而疑问起于认知冲突。认知冲突就是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认知冲突是课堂教学的必然,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决定学习应该从那儿开始。

学习《马说》可能学生会发现这些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一种什么关系?符合逻辑吗?为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千里马有什么样的悲惨遭遇?造成这种悲剧的直接和間接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谴责“食马者”的无知的?“食马者”的无知是怎样活脱脱刻画的?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究竟要表达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通过网络技术呈现以后,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愤悱”状态,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自主学习。那么,课堂的逻辑起点就找到了。

2.运用技术工具,梳理突出重点,开展合作学习,推动逻辑进程。自主学习中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和教材阅读,独立解决那些非重点的问题,比如,千里马有什么样的悲惨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为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是怎样谴责对“食马者”的无知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的无知是怎样活脱脱刻画的?(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通过交流分享,形成共同的认识。

剩下的问题可能有两类:一是重点问题,教材要求解决的问题,需要合作学习,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一种什么关系?符合逻辑吗?为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造成千里马被埋没这种悲剧的直接和根本原因是什么;二是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批判能力、独立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要组织探究。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究竟要表达什么?

学生开始分小组围绕重点为题开始合作学习,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借助网络资源,通过组内相互协作,分享交流,很快就解决了重点问题。依次得出这样的结果:“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从“马”与人的生物关系看不符合逻辑,但从发现“千里马”看,因为伯乐只有?才识“千里马”,否则千里马也是普通的马。所以,是符合逻辑的。造成千里马被埋没这种悲剧的直接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和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随着问题的驱动,学生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控愈来愈深入,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化,资源应用和人机交互、生生互动的形成,让课堂生态更加优化,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3.应用网络空间,聚焦疑难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回归逻辑原点

学生尚未解决难点问题:这种(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现象反应的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究竟要表达什么?这些问题需要网络空间更开放,氛围更加活跃,资源更加丰富,于是进入探究式学习环节。

一般步骤是:先独探,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独自进行研究,形成自己的基础见解,为合探奠定基础;再合探,也就是带着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与同桌探讨交流;后小组互探,形成小组意见,在全班交流。

这个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信息走向网络资源,提供资源、技术、工具、方法支持,帮学生拓开视野,打开思路,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思路、性观点、新办法。

通过探究式学习,联系作者生活的背景和唐代科举制度,学生从“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愚昧可笑中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社会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写这篇杂文,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另一方面是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课堂生态环境,给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提供了最优化的信息技术资源空间,但是无法代替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优化课堂学习逻辑结构,促进学生借助资源和技术优势更加有效地学习。

猜你喜欢
探究式自主网络环境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