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2016-10-13 23:21葛丹
考试周刊 2016年79期
关键词:解决途径网络环境

葛丹

摘 要: 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尤其是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传播中的重要环节,然而,网络环境中各类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网络失德甚至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亦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 解决途径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CNIC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正比网民比例的29.9%,属于占比最大的比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由于鲜明的个性特点,亦成为网络传播中的重要一员。网络环境中的各类信息纷繁复杂,如何教育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十八届四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德与法是不分家的。因此,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性格特征

1.包容性强,辨别能力弱。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信息如浪潮蔓延整个中国,大学生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迅速成长。随着网络建设的日益完善,各类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大学生拥有更多的途径汲取各类信息。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汲取信息的比例已高达90%。由于社会阅历、人文专业素养的局限性,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完善阶段。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就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蛊惑,迷失自我。因此,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在拓宽当代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管理带来隐患。

2.个性鲜明,换位思考能力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普遍成长在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中,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到大备受父母宠爱。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更加关注自我感受。在大学这样的集体环境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等特点[1]。他们在拥有鲜明个性的同时,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的能力较弱。因此,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一旦出现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或者遭遇挫折,他们往往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简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导致钻牛角尖等现象。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环境以其包容性给予了大学生们一个发泄的途径。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网络道德与法治意识,部分大学生会利用网络造成网络暴力,更有甚者会走向网络犯罪的道路。

3.网络化依赖严重,社会适应能力弱。

如今,双职工家庭成了社会较为普遍的家庭组成形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组成所占比例逐年增大。父母为了给予家庭良好的物质条件,往往会牺牲很多陪伴孩子的时间,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网络越来越趋于低龄化。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依赖网络的习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他们往往能侃侃而谈,但现实中,他们却会选择回避社交,课后、假期的生活往往以网络游戏、网络视频为主体,家庭或者集体活动不愿意参加,甚至连吃饭都以外卖的方式解决。因此,部分大学生面临就业时,各种社交困难日趋严重。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中失德和违法现象

自1994年互联网接入我国,经过9年的磨合,我国于2002年出台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为了解决网络中存在的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问题,我国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5年发布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标志着中国网络实名制全面普及的开始,网络的法治管理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网络自身虚拟化、空间地域时间无限制等特性,再加上人们日益提高的学习能力,使得网络监管的难度日益增加。当今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其网络学习检索能力逐年提高,但由于其没有形成正确网络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或多或少会出现网络失德现象。由于社会、家庭、个人等因素,部分大学生甚至会走向网络违法的道路。

1.传播不实虚假信息。

目前我国的网络实名制仍处于发展阶段,各类平台实际上仍可以通过虚拟身份进行登录。在隐匿的空间中,许多不实信息层出不穷,甚至有一些恶意的虚假消息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2]。当今大学生由于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但又极富正义感,很容易被虚假信息迷惑,成为传播不实信息的载体。

2.网络侵权日益严重。

网络是开放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其获取海量的信息。据调查,网络侵权现象在大学生中占有很大比例,特别网络中学术侵权问题。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近年来各类高校也在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学习需要通过不断积累,但某些大学生不愿意脚踏实地,为了走捷径随意转载网络中的文献,剽窃他人论文,不注明引用出处,这些都是网络侵权的典型表现。

3.网络犯罪逐年增长。

在网络中,恶意诽谤、人肉搜索、恶意公开个人隐私等网络非法活动中时常出现大学生的身影。由于网络道德法律意识的淡薄,某些大学生很容易走向网络犯罪的道路。当前的网络犯罪中,很多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学术能力和技术,但在网络中,他们有的为炫耀高超的计算机技术,有的自身意志不坚定受网络不法分子或者各种现实利益的蛊惑,无意识中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如黑客网站攻击、翻墙浏览传播非法信息、网络诈骗等现象在大学生中逐年增长。

三、大学生网络德育与法治教育的措施

1.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律法治管理,加强高校绿色网络的建设。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各类网络犯罪做出了明确的规定[3]。我国的立法机构应根据我国网络的现状,尽早出台互联网安全相关的法律以破解目前我国网络立法方面存在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立法内容相抵触等问题。其次,我国应尽快构建有效的互联网法律体系,明确互联网信息中的三大底线:道德底线、政治底线和法律底线,为高校依法开展互联网道德法治教育提供依据。

高校作为大学生道德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应依托于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创建校园绿色空间为目标,自觉构建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加大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通过对贴吧、QQ、微博、BBS等网络平台、新媒体平台的监控,高校能够及时追踪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生对社会各类信息的认识。一旦发现问题,高校就应及时与舆情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沟通,通力合作,以获取最优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2.完善家庭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中国当代家庭已形成了以独生子女家庭为核心,单亲家庭、隔代家庭共存的复杂构成。在中国家庭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者家庭环境往往会对大学生心理上造成消极影响。在这样一个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家庭教育容易将重心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从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德育教育的影响[4],造成学生在道德法律上的意识较为淡薄。家庭教育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的基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应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配合高校,积极主动地融于大学生家庭教育体系中,并利用各种网络媒体资源,拓宽理论知识面,提高道德法律素养。其次,父母应与大学生建立长期有效的互动沟通,在沟通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除了电话、面谈外,父母应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平等高效地沟通,将道德法律教育融入日常的点滴。

3.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法治意识的培养。

高校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法律教育的主体,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依据国家的网络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校园网络管理条例。在《大学生行为手册》中明确网络相关的部分,如《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等规章制度。在规定中需要明确相关的奖惩规定,积极推动相关条例的贯彻实施。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法治培养的主要执行者,首先,积极参加网络道德法治教育的各类学习,培养网络教育思维。同时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法治教育研讨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化水平。其次,应将网络法治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时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同时,应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党员等学生领袖的引领作用,在贴吧、QQ、微信等新媒体空间中,及时干预不良网络信息,强化舆情的监控与预警,引导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贤鸿,阙霄.“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9:72-74.

[2]范益民.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教育的法治化思考[J].学术探索,2016,01:53-58.

[3]谭作强.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思路[J].理论观察,2015,08:152-153.

[4]王志锋.大学生廉洁文化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11.

课题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项目,NYS215019;南京邮电大学校级思政项目,xc215023。

猜你喜欢
解决途径网络环境
关于国有企业报酬与福利制度研究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