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宗巴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阅读兴趣;朗读;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是阅读教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我的初步体会是:在朗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语感训练,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习惯,以读激趣,变苦读为乐读,从而激发他们的藏语文兴趣。
然而,朗读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现在的学生缺乏读书热情,早读时不认真朗读课文,即使老师到堂督促,也只是应付着读一阵,教师一转背读书声也随之变小。是他们已把课文读熟读透了吗?完全不是。事实上,一些学生连起码的朗读要求都未达到,许多学生在认字、读字,而不是读书。这着实令人头痛苦恼。在他们看来,课文里的字大都认识,课文内容大都理解,哪有兴趣多读?其实他们所谓的懂仍是一知半解,并非真懂。不是带着问题去读,而是应付老师的检查,在那里有口无心地读。这些学生既不懂得朗读的方法,更不知思考问题的方法,哪能品尝到文中的味道,又怎能激起阅读的兴趣呢?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就是要求教者既要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又要教给学生思考方法。
一、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方法,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辅之一些特殊的发音标志,强化训练。朗读的起码要求就是要做到朗读时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精神饱满、脑眼口手并用,发音正确、清脆而响亮,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等。在此基础上,训练加强感情色彩,注意语调等。
二、以读促思,以思带读
朗读的关键还在于吃透教材,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这就要求朗读时咬文嚼字,甚至一个标点的用法也要仔细揣摩,务求领悟作者词用句、立意谋篇独具之匠心,现仅以鲁迅文章为例如以说明。鲁迅文中含义深沉冷峻的语句时有出现,已不鲜见,为读者所公认。事实上鲁迅文中标点的使用,我们读者同样也不可掉以轻心。比如在《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就有一句:“我没有亲见,听说,他,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对词句理解的程度如何?我先让学生去掉三个逗号,把句子改成“我没有亲见,听说刘和珍君是欣然前往的”。引导学生比较,体会两个句子的读法异同和表达的感情色彩差异。这时学生才如梦初醒,方知:两种意思完全一样的内容,由于标点的不同,所传递的情感竟会如此天壤之别。那么,标点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我让学生读后谈谈体会和感受。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这个句子中有七个字用三个逗号。虽然没有一个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词汇,却能使我们感受到鲁迅向人们控诉反动派凶杀革命者的滔天罪行。鲁迅先生义愤得近乎哽咽,于是两字一顿,一字一顿,感情在沉默中爆发。如果去掉三个逗号,感情就平淡乏味很多。”学生的这种回答显然是经过认真朗读,仔细揣摩,深入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进而我顺势指出:小小的逗号在鲁迅的笔下神韵毕现,逗号成了投枪,成了匕首,表达出了文字不易表达出的悲愤之情。所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作者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常用标点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标点符号来增强文章的色彩功能。这略加点拨的三言两语,竟使学生为鲁迅笔下神奇的标点符号拍案叫绝。再让学生朗读这个句子,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读出真感情了。
引导学生对关键词甚至标点符号进行细细品味,如果还有不懂的,他们也就能自觉地阅读下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不会没有得益,他们自然会感到课文不是没有读头,而是越读越有滋味。难怪培根说:“兴趣有时比毅力更重要。”他们经历了由自以为懂到发现自己并非真懂,直至确有所获这样一个认识上的往复。就这样不断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尝到看书朗读的甜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而有了兴趣和信心,他们会更认真地读书,并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