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摘要】“学讲计划”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学进去”,然后再“讲出来”.数学是一门具有复杂性质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学讲计划”,能够充分发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进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学讲计划
在实施学讲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给学生提供能够自主感知数学知识、领悟数学规律、进行数学实践的学习机会.这样一来,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就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课堂的活跃度,不断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中应用和实施学讲计划.
一、巧妙设置疑问,让学生学进去
想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实施“学讲计划”,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课堂教学,在设置教学问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巧妙性和针对性,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为“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保障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的内容时,由于学生之前并未接触过与负数相关的知识,因此,首先教师要将学生引入到负数的教学情境中来.首先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夏天的温度很高,我们可以用35℃这一类的数字来表示,那么冬天夜晚非常寒冷,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应该怎样说呢?如果我们想把家里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做一个统计,那么应该借助于怎样的数学语言呢?如果高于海平面的海拔是大于零的数,那么低于海平面的高度又将怎样表示呢?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就可以发现负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关于负数的讲解也就顺理成章,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从而更加高效和投入的学习.
二、开展游戏教学,激发学生表达欲
将游戏教学合理应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可以显著增强课堂活跃程度,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开展有趣的教学游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就被充分地体现出来,从而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高效学习.同时,在开展游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表现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学讲计划地进行.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与倍数”一节内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游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几组数,让学生抢答每组数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一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也能够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与倍数相关的小游戲,让学生按照座位的顺序数数,数到3的倍数或者6的倍数时就拍一下手,做错的学生要接受一个小小的“惩罚”.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把握,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有利于学讲计划的落实.
三、科学分组合作,让学生讲出来
分组是开展和进行学讲计划的必要步骤,因此,在给学生分组的时候,数学教师要注重一定的科学性,保证小组成员的均衡性.在划分小组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不能按照成绩进行统一划分,将成绩好的分在一组,成绩弱一些的分在另外一组.因为这样就会导致小组之间的竞争缺乏一定的公允性,最终就会导致成绩偏好的小组参与度较强,而成绩稍弱的小组就会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所以,在分配小组的时候,教师要按照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在小组成员内部之间,要保证每个成员的特质都能被发挥出来,既有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一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既有男生也有女生,从而有助于开展小组活动时的良性竞争.
此外,在分组人数的确定上,如果班级的人数在45名左右,大概可以分为8~9个小组.一般来说,四到五个人为一组就可以,太多的话组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人数太少的话,又会导致成员之间没有积极性,久而久之,小组合作就会失去其实施的意义和价值,十分不利于学讲计划的顺利实施.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和实施“学讲计划”,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学讲计划,增强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最终全面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振玲.践行学讲方式,推动学讲计划——对小学数学“学”“讲”融合的思考[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10):49.
[2]孙秀玲.探析如何通过“学讲计划”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3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