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坚
【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为“立德树人”,明确了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因此每门学科都要把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而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决定了学生是否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为此,本文基于“实践创新素养”,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实践创新素养 问题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8-121-010
新一轮课程改革可谓正本清源,把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为“立德树人”,明确了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因此每门学科都要把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学生实践创新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在过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达成度,导致了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对所学的学科知识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成为只有装载知识功能的工具。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学生缺乏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创新素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要让“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学科实践创新素养,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一、课前实践,激发兴趣
课前根据教材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活动,激活已有的知识积累,回忆生活经验,掌握有关素材,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做时事报道或社会调查等,为学习教材内容做好铺垫,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带着激情进入新课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课前实践活动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从教材出发。课前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课堂内容而展开,主题明确,切忌无目的、随意地开展活动,切忌为活动而活动,应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2.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能力毕竟有限,选择内容时难度不宜过大,以学生稍作努力便能完成为宜。
3.要突出社会性。活动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社会,这样的活动学生才能吸引学生,才能使活动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二、课内实践,升华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必须回归课堂的本位,坚持教学内容的活动化原则,从过去关注学什么转到关注怎么学,从关注掌握学科知识转到关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以下活动形式开展:
1.情境式课堂
所谓情境式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笔者在讲《公民基本义务》时,在教师介绍了明星刘晓庆由于长期偷税、漏税,数额巨大,已被公安机关逮捕,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另一方面,每年广东宏远篮球队集体前往税局纳税。通过情境对比,学生谈了依法纳税的重要性,对偷税、漏税的行为的看法和理解,以及减少偷税、漏税的行为的建议。
2.表演式课堂
表演式课堂指在课堂中利用各种表演,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的一种教学形式。当讲《少年有梦》,让学生去理解梦想时,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展示给大家。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拉琴,还有的将自己的书法、绘画、作文等成功的作品拿到班级向众人展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有不甘人下之气势。表演过后,学生谈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由于是学生亲身感受,談得广而深,归纳出实现梦想的途径,体会到梦想实现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活动形式的兴趣化,生活化,多样化使学生感到道德与法治课并不空洞乏味抽象,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
3.模拟式课堂
模拟式课堂是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模拟环境,让学生扮演模拟环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应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4.辩论式课堂
当碰到有争议的内容时,可采用辩论式的教学。例如:《网络改变世界》讲到青少年上网问题,笔者采用此法,辩论题目为“青少年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不仅提升自身思维、表达能力,而且在思维激烈碰撞下,高效地掌握并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深入才能浅出,厚积才能薄发。新课程改革思要求教师不断稳定和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活动欲,引导学生在逐层探究的活动中生成知识、提高能力,真正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追求课堂活动的层次性、探究性、生成性,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杨东平,雒松洁,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03):34-40.
[2]赵伟,赵士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