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生和家长对寒假生活变革期待的调查报告

2019-09-10 07:22许滢屈云晨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育变革

许滢 屈云晨

【导读】本期刊发的一篇调查报告使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呈现了乡村学生的寒假生活现状,突出了乡村学生的教育期待。另一篇论文以齐齐哈尔市一所乡村小学为背景,通过生日会研究,突出了乡村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体现了乡村班主任的专业性。乡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样,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实现美好生活的内在力量,有着成为自我教育主人的能力。乡村班主任是乡村学生的理解者、发现者、信任者、合作者和成就者,理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摘 要】文章以浙江省武义县柳城小学五年级(5)班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乡村学生的寒假生活现状,乡村家长和学生对寒假生活变革的教育期待。研究发现,乡村学生的寒假生活呈现出无计划、少实践、低效率的状态,一场旨在促进乡村学生成长的寒假生活变革亟须进行。

【关键词】乡村学生;乡村家长;教育变革;教育期待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3-0062-05

在全面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的闲暇教育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寒暑假作为一个重要的闲暇时间段,其间的教育状况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相较于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集体活动为基本样态的学校生活,寒假有着更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相较于暑假,寒假的教育资源体现了丰富性、文化性与成长性;相较于城市学生的寒假生活,乡村学生的寒假生活往往呈现出单调重复的状态。在振兴乡村教育、推动学习型乡村建设的现实背景下,深入研究乡村学生和家长对于寒假生活变革的教育期待,重建乡村学生的寒假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问题

在乡村学校,由于寒假作业的布置自上而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内容相对单调、形式相对单一,教师和家长缺乏对学生寒假生活的指导和规划,学生自由、无序地穿梭于作业、补习班、走亲戚、玩耍之间,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开始的学校教育教学生活是割裂的。这样的寒假生活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期初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状态,乃至其整个学期的发展。因此,本调查希望深入了解乡村学生的真实寒假状态,进而理解、发现他们对于寒假生活的变革有着怎样的期待。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1.问卷内容。

问卷以五点量表问卷为主,旨在了解学生及家长对于寒假生活变革的期待。问卷调查的主体包含学生、家长和教师。问卷主要围绕认识、行为和评价三个层次展开,因为认识影响行为,不同主体也会用不同的话语体系解释自己的行为。因此,学生和家长问卷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对寒假的认识、学生寒假生活状态、对寒假的评价与期待。教师问卷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对寒假的认识、教师对学生寒假的了解以及教师对学生学期初表现的评价。

2.调研学校基本情况。

浙江省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办学规模大、建校历史悠久的乡村小学,目前在校生1210人。本研究选取了五(5)班为调查对象,该班一共有38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19人。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团队于2018年11月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018年12月—2019年1月正式开展了此次调研工作。

(二)访谈法

问卷调查有利于快速获得全班学生寒假生活状态方面的相关数据,但是只能获得大致信息,需要通过访谈法获得补充信息,以深入了解乡村学生及家长对寒假生活变革的具体期待。本次调查随机选择该小学五(5)班的10位家长和学生为访谈对象,受访教师主要为问卷发放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三)观察法

观察法主要是对该班级2位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观察和家访(试图走进学生的日常家庭生活,以获得更多实证性资料)。在访谈过程中,研究团队也对学生的班级生活状态、学习条件,对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观察。

(四)研究局限

本次研究只选取了一所乡村小学的一个班级为样本,并且只对部分学生和家长、教师进行访谈,样本量较小,信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访谈的时间虽然较长,但是未能针对主题进行连续性的访谈;对学生家庭生活的观察,在观察的量和质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三、研究发现

本次研究一共发放学生问卷38份,回收38份。共发放教师问卷7份,回收7份。发放家长问卷38份,回收28份。下面笔者分别从家庭基本情况、对寒假的认识、寒假生活状态、寒假满意度评价与寒假实践活动期待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家庭基本情况

从父母学历水平来看,该班级家长学历水平大多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层次偏低,难以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孩子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从所从事的职业来看,家长大多在外地打工,从事不需要较高文化水平的商业服务活动或工作时间较长的体力劳动,一年中只有寒暑假时才能与孩子团聚。尽管他们的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但每周与孩子电话联系的频率也能达到5到7次。

(二)对寒假的认识

认识维度体现了个体的内在价值认同,对行为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不同主体对寒假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寒假的行为表现,这是分析学生寒假生活状态表现及原因的重要依据。关于对寒假的认识的调查,我们在家长、学生和教师问卷中分别设计了数量不等的题目,大体上涵盖了寒假的作用和寒假与学期初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寒假的作用。

首先,通过对比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于寒假作用的认识,发现他们都将“放松心情”视为寒假最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家长看来,寒假的第二作用还在于“增加阅历和培养兴趣爱好”,然后才是“提高成绩和分担家务”。在教师看来,寒假的第二作用是“锻炼身体”,然后才是“发展兴趣爱好和开展课外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和教师都没有将寒假功能局限于提高成绩,而更看重寒假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家长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追求,孩子的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学生普遍将“玩”视为寒假的功能不同,本班32名学生将“帮助家长分担家务”视为寒假生活的第二作用。在同家长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本班学生的家长大多在外地开超市,学生通常会在假期里前往父母工作地,帮助父母照看生意。除了家庭因素之外,班级曾在暑假开展过体验父母工作的实践活动,这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父母工作的辛劳。由此可以看出,系统规划假期生活对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2.寒假与学期初的关系。

在如何看待寒假與学期初的关系方面,13位家长和12名同学认为寒假是“学期的延续与补充”,15位家长认为“寒假与学期既独立又延续”,7位任课教师和26位同学也赞成这个观点,没有一名家长、教师和学生否定寒假与学期初之间的联系。但是从教师对学生开学初状态的评价来看,学生的认识尚未化为实际的行动。所有受访教师都表示,开学第一堂课,大部分学生都容易走神,并且小动作不断。一位英语老师这样说道:“开学初学生特别兴奋,讲话的很多。那些良好的行为规范,上个学期已经保持得很好了,这学期再回来,全没了!”家长也说道:“开学了,孩子变化也不大,跟寒假里一样,我们催一下,她才去做作业,做完了就开始玩手机……”

教师和家长的评价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寒假生活状态对于学期初的重大影响。家长和学生都普遍认同寒假与学期初的连续性,然而却未能将这一认识真正内化为自觉意识,外化为自觉行动。这也与学校缺少从寒假至开学初一以贯之的评价活动有关。

(三)寒假生活状态

1.寒假计划。

关于寒假计划,有29位学生表示自己制订过,然而真正完成全部计划的学生只有14位。这说明学生的自觉性还有所欠缺,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监督。但是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表示,自己曾建议并指导过家长制订寒假计划,然而真正听从教师建议的家长却不到半数。这也反映出,该班级的教师与家长尚未形成积极有效的合作态势,沟通效果有待加强。

2.寒假活动。

考察个体在日常生活情境的行为表现是我们了解其生活状态的重要切入点。本调查以学生寒假主要从事的活动类型、时长、频率等为切入点,旨在了解乡村学生在寒假时的日常生活状态。

(1)活动类型与时长。从学生寒假活动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在寒假进行的活动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在家学习、去图书馆看书、参观博物馆或民俗馆,主要以学习活动为主。(见表1)至于学生寒假的休闲方式,排在前三的分别是看电视、玩手机和运动锻炼。(见表2)从不同类型的活动时长来看,26位同学表示自己寒假里每天的学习时长不足两小时,只有6位同学每天会坚持学习3个小时以上。相比之下,23位同学表示自己每天的娱乐时间持续在两小时之上,只有1位学生每天的娱乐时间在1个小时之内,娱乐时长远远大于学习时长。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以往寒假里未能平衡好学习与娱乐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这是由乡村地区资源较少、交通不便的现实条件所制约,另一方面,这也与当地社区、学校缺少有组织的寒假活动有关,学生没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能通过电子产品消磨时间。

表1 学生在寒假进行的主要活动(N=38)

(2)寒假作业。此次调研,我们特别增加了对寒假作业现状的调查。学生寒假作业以文字类为主,除了学校统一发放的寒假练习册以外,大部分教师都会布置日记或周记。但在学生看来,这些作业形式单一,主题固定,数量又多,难以完成。教师也反映,开学初上交的寒假作业虽然在数量上能达到全班交齐,但是质量仅仅限于“完成任务”水平。这也启发教师适时反思:只顾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是否真的是学生所需要的?又是否是学生真正喜欢的?

(四)对寒假满意程度的评价

就评价而言,它直接反映了个人对自己寒假生活的满意程度,同时也指向个人对寒假生活变革的期待程度。在评价自己的寒假生活时,该班只有2.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寒假生活非常丰富多彩,并且表示十分满意;62.2%的学生对自己的寒假生活不是很满意,认为寒假生活比较单调。再问及学生想如何改变寒假生活时,占比最高的是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父母、同伴一起游玩,分别为16.2%和14.8%,其次是多阅读课外书、多运动、了解家乡特色景点(历史)、少点学科作业,分别占比13.4%、12.7%、12.7%和12%。由此可以看出,乡村学生十分期待改变目前的假期生活状态。这一点在学生的访谈中也得到了证实:

问:你们在寒假主要有哪些活动?

A同学:参加辅导班,每天都有很多的作业。

B同学:去爸爸店里,帮忙卖东西。

C同学:在家里面看电视,偶尔出去玩。

问:你们对这些活动满意吗?

A同学:作业太多了,不满意。

B同学:整天在店里,不自由,不好玩。

C同学:偶尔干干活,不好玩。

当问及家长最希望如何改变孩子的寒假生活时,占比最高的是“少接触电子产品”和“多了解自己的家乡”,分别占53.57%和50%;然后是“快乐放松”“参加旅行”和“参加社会实践”,占比分别为39.29%、32.14%、32.14%。这也与学生寒假休闲方式的调查数据相呼应,学生苦于没有机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将时间消耗在电子产品上。因此家长迫切希望改变这种现状,能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对寒假实践活动的期待

从以上对学生寒假生活状态以及家长、学生对寒假满意程度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学生的寒假生活现状不容乐观,他们和家长都渴望改变寒假的生活状态。因此,组织一次有意义的寒假活动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诉求。那么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寒假活动呢?为了更好地了解家长和孩子对本次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期待,我们发放了38份调查问卷,回收35份,回收率为92.1%。在所期待的寒假实践活动方面,家长希望学生从事的实践活动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体验家务劳动、参加社会实践和走进家乡。而学生希望从事的寒假活动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走进家乡、体验家务劳动和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结果显示,“家务劳动”“社会实践”和“走进家乡”不约而同地成为家长和学生共同期待的活动内容。

四、讨论与建议

(一)乡村家长对寒假生活变革的期待是此次变革的最大动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多数乡村家长远在异乡务工,经济条件不佳,但是他们对孩子的付出与关爱是值得敬佩的,他们发展的潜力更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让家长成为此次活动的“护航者”,参与策划活动方案,主动承担监督、安全保障责任,此次变革才能顺利进行。

(二)教师必须承担起自己的专业责任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发现,乡村学生的寒假生活呈现出无计划、少实践、低效率的特征,主要还是因为缺乏持续有效的专业指导。因此,乡村教师应当成为寒假活动的“领航员”,应全程、全面关注实践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线上或线下沟通,以自身的专业素养促成寒假生活的变革。

(三)学生的期待与意愿是寒假生活变革的出发点

幸福寒假的创生归根到底是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体现,一切变革寒假的活动,必须真正回归儿童立场,关注儿童需要。因此,学生才是寒假活动的“船长”,能在思考、交流、讨论、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变革。

总之,寒假生活的变革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参与,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是保障变革成功实现的主体。只有三力共驱,幸福寒假才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家成、郭锦萍.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李家成.创生“第四教育世界”——“你好,暑假!”项目的价值追求与教育实践[J].教育视界,2017(6):20.

猜你喜欢
教育变革
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多维透视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变革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MOOC时代图书馆角色定位与创新服务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信息社会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变革
浅论“翻转课堂”对教师培训的意义
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与可持续发展: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