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教育:束人亦树人

2019-09-10 07:22李晓军钱红云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3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班主任家长

李晓军 钱红云

【摘 要】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规则意识形成与增强的关键时期。调查发现,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熏陶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规则意识的主动建设都不够理想。基于此,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家校无缝衔接、学科教师齐抓共管和社会育人环境优化等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规则意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班主任;家长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3-0007-04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规则意识的养成对其生命样态向着理想方向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虽然给人以束缚感,但也因为人们对规则的遵守,较好地体现出公民素养和国家形象。

重视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关系到生命个体在未来从容立足社会的能力和幸福指数。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各地区、各学校对儿童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逐渐重视起来,但因为种种原因,仍存在教育发力不均衡、教育成效参差不齐等现象。基于此,笔者就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范围内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对规则教育的深入推进提出可行的建议。

二、反映的问题及分析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为主,我们设计了学生卷、家长卷、教师卷。教师问卷旨在了解学校、教师对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视程度、培养方式等;学生问卷旨在了解学生规则养成的情况和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等;家长问卷旨在了解家长对规则的理解、践行以及对孩子规则意识养成的看法等。我们在通州区范围内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参与调查的学校既有城区小学又有农村小学;参与调查的教师有班主任,也有学科教师;参与调查的学生均为小学中高年级学段学生。此次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500份,回收482份,回收率为96.4%,其中有效问卷449份,有效率为93.1%;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964份,回收率为96.4%,其中有效问卷887份,有效率为92%;家长问卷1000份,回收957份,回收率为95.7%,其中有效问卷902份,有效率为94.3%。根据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我们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现状做具体分析。

(一)学校层面

1.教育主体单一,难以全员。

从表1不难看出,无论城区小学还是农村小学,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对《中小学生守则》的理解与践行都比较到位,能有意识地引导或是习惯性地提醒学生,这对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更多的学科教师则认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是班主任,不应该越俎代庖。所以培养学生秩序感等细节方面的规则意识的任务,更多的是班主任一人承担。

2.教育过程不连贯,未能全程。

从表2可以看出,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威信更高。班主任在场的情况下,学生遵守规则的情况好些;只有学科教师尤其是艺体科教师在场,纪律则一般,有时甚至比较差。这可能与学科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有关。艺体科的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不长,对学生的“约束”也没有班主任多。有不少学生认为,在教室被班主任“管理”多了,去上艺体课则是一种“放松”。

3.培养方式单一,不够多元。

很多时候,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并促使他们自觉落实到行动中时,采用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教育宣传。可因为社会上一些负面新闻的影响,教师似乎成为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也受到不少限制,仅有4.5%的教师敢于选择适合的惩罚(见表3)。看来,教师就连对学生进行批评也要深思熟虑。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学校楼梯有上下行的箭头标志或小脚丫导行的标志,这类学校的学生在靠右行走方面做得较好些。除了教师的语言指导,这些无声的指示牌也是潜在的教育资源,只是有些学校的配备还不到位。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水平不平衡。

本次统计数据发现,有55%的孩子在生活中由爷爷奶奶陪伴的时间更多些。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农村老人,对“规章制度”的理解更是不够全面。此外,隔代抚养中长辈对孩子比较溺爱,有时甚至纵容孩子使其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在餐桌上,饿了你就先吃,喜欢的菜你就放在自己前面多吃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规则教育。

2.家長言行举止不一致。

家长对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心里是明白的,但落实在行为上是有所欠缺的。表4显示:56.9%的家长有闯红灯的行为,有35.9%的家长不会在孩子面前有这样的行为。说明他们知道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不正确,只是有意识在孩子面前进行回避。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不但对自己孩子产生不良导向,而且对整个社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所以,尽管有大多数家长经常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但是父母自身的行为使得教育的言语显得苍白无力。

表5是学生问卷的反馈,“当父母严格要求你的同时,他们做到了吗?”孩子眼中仅有24.2%的家长可以做到,更多的家长只会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与建议,因而难以让孩子“信其道”。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更多的是行为模仿,如果父母言行不一致,缺乏榜样的示范,却要孩子完全做到,具有一定的难度。

3.家长待事态度不认真。

为了加强对学生家长相关知识的普及,学校有时会通过学生发放“禁止焚烧秸秆”“在等待区域接送孩子”“做文明公民”等宣传单。从统计结果来看,有48.9%的家长不能够认真遵行,其中,17.8%的家长是任务式签字(见表6)。殊不知,父母这种敷衍了事的行为非常严重地阻碍了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

(三)社会影响

1.社区宣传指导浮于表层,实效甚微。

社区对法制宣传、社会文明公约的宣传力度不够,也缺乏一定指导。仅有35.3%的家庭感受到有宣传,64.7%的家庭则认为社区很少进行宣传。没有大力宣传,有些观念就难以改变;没有行为指导,公民素质就裹足不前。其实,公民素质的背后反映的就是对“规则”的重视程度。

2.社会不良现象此起彼伏,混淆视听。

尽管公民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是不良行为仍然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公共场合缺乏秩序感、规则意识(见表7)。社会缺少对这些行为的惩罚制度,或是制度执行不到位。这些不良的教育资源不可避免地进入学生的视线,其影响与学校教育相冲突,对意志力不坚定、规则意识还未完全形成的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根据问卷调查的整体情况,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班主任的监督下能很好地遵守班规、校规以及《中小学生守则》里的部分内容,但一旦脱离了班主任的“管辖”,对这些规章制度的践行会大打折扣。同时,学生离开学校,回到家庭,融入社会后,能遵守最基本的交通规则,但对于社会文明公约的理解与践行还不到位。

三、引发的思考与建议

(一)普及规则教育

1.强化全员育人,学校教育无缝衔接。

学校是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主要阵地之一。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提出不仅仅是针对班主任,更是面向所有教育工作者。因此,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科教师在学生规则意识养成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彼此的教育内容应保持一致,教育方式可灵活多样,贯穿于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教师全员参与规则教育的行动在学校能真正落到实处。

2.成立家长学校,规则教育落地生根。

家长是规则教育的合作者与推进者,我们可以成立家长学校,一方面,让家长通过学习增强自身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借助家长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内容要有针对性、系统性,要让家长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除此之外,可开展有意义的亲子活动、户外拓展……通过家长学校提升家长自身的行为影响力,并以正向行动推进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

(二)推进协同育人

1.资源共享,联合行动。

提高公民素质、重视规则教育也是政府、社区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个社区都应为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作出积极响应。社区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定期在网络上开展法制教育、文明公约践行等活动。同时,社区应主动与学校保持沟通,将社区各种优质的资源与学校共享。当然,宣传内容等方面要保持一致,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位一体。

2.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我们要充分发挥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家長加入社区或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主动参与其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入到协同育人的队伍中。当然,政府部门也可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发挥社会舆论的正向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适合的空间。

(三)优化育人环境

环境育人的力量不可小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一样,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有时,外部环境的影响往往无声胜有声,因此,建议学校、社区要进一步优化物型环境,在关键的地方添上醒目的指示牌,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这种润物无声的引导,对全民规则意识的养成将是一大助力。

当然,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在当下已取得一些成效,但和我们期待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中间尤其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力量的相互配合、共同发力,让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规则教育真正得到和谐立体地推进。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班主任家长
我的班主任①
家长错了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