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梅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已经成为班主任实施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而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育实则就是习惯的养成过程”教育理论也为班主任利用习惯养成教育去优化班级管理工作质量变得更加可行。因此,班主任便要积极渗透习惯养成教育,优化学生的行为活动,保证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受益终生。本文将从观察学生的行为问题,据此确定习惯养成教育方向;制定完善的监督计划,确保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因材施教,兼顾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三个角度来分析班主任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班主任;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常规的班级管理基本上是围绕学生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管理活动,只要学生能够取得优异成绩,那么班主任便会比较宽容、包容学生,并不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这就导致学生开始将学习成绩作为自己逃避责任、违反规章制度的“尚方宝剑”,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行为问题,难以真正实现健康成长。然而,现代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而这就需要班主任积极培养与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观察学生的行为问题,据此确定习惯养成教育方向
客观来说,习惯养成教育必须要根据学生现存的行为问题进行客观指导,否则将难以真正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试想一下,如果班主任所选择的习惯养成教育主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那么不管这一行为习惯多么重要,学生都无法产生共鸣与自我反省,也就无法及时改善个人行为习惯。因此,班主任要积极观察学生的行为问题,由此确定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受益。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本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没有形成良好的纪律行为习惯,经常在课堂上说悄悄话,甚至有不少学生会在上课的时候随意走动。对此,笔者客观批评了学生的不良纪律行为,向学生解释了遵守课堂纪律、维护班级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同时根据本班学生违法课堂纪律的频率、问题类型制定了纪律意识与行为习惯规范计划,告诉学生在自习课上不可说悄悄话、随意走动,要求学生自觉遵守班纪班规,希望可以据此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笔者还从责任、集体利益等层面告诉学生随意违反课堂纪律会直接影响其他同学,希望学生懂得为他人考虑。
二、制定完善的监督计划,确保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科学研究指出,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至少26天的周期,所以要想真正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就应该完善习惯养成监督计划与监督队伍,保证学生可以切实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由于班主任不可随时随地与学生在一起,所以可以积极借助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的力量去完善习惯养成监督机制,通过完善的教育合力去优化学生的行为习惯,确保习惯养成教育可以落到实处。
就如有家长反映,本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了熬夜这一不良的作息习惯,屡教不改,让家长十分费心、头疼。于是,笔者就积极组织本班学生学习了健康作息、健康生活等德育知识,为学生解释了熬夜的不良后果,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到了熬夜问题的消极影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谅解。然后,笔者就及时与家长沟通,与学生形成了三方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了改善学生熬夜问题、优化学生作息习惯的习惯养成计划,希望家长可以积极发挥自己的监督、教导作用,希望学生可以积极配合。在此过程中,筆者会一直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习惯的养成进度。比如,有的学生并不听话,总是反抗家长的要求。于是,笔者就会在晚上十点的时候向学生发送视频通话邀请,提醒学生要自觉遵守习惯养成计划。
三、坚持因材施教,兼顾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随着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各所学校的生源数量逐渐变多,而这就意味着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将变得十分复杂,因为每个学生所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都不一样,需要特殊的指导与管理才能真正达到优化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要求。对此,班主任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管理原则,客观分析学生个人所产生的行为问题,由此制定弹性的习惯养成计划,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实现健康成长。
比如,本班有一个学生便存在明显的厌食、挑食问题,经常营养不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于是,笔者便及时与学生沟通,发现这个学生的家长会在家中定点、定量地要求学生吃饭,不管学生是否饥饿,都强迫学生吃下饮食表上的食物,使得学生产生了逆反、抗拒的心理。对此,笔者便及时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可以放宽心,不要强迫学生吃饭,而且也不要一直强调学生的饮食喜好,尊重学生的生活需求,不要要求饮食总量。同时,学生也要尽量保持营养均衡,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要挑食、厌食。
总而言之,习惯养成教育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便于学生真正实现综合发展,且对学生未来的一生发展都有直接作用。因此,班主任要积极渗透习惯养成教育,打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齐文欣,王连斌.浅议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学周刊,2019(13):146.
[2]黎瑾.初中生行为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