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霞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就小学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尤其在语言表达方面,要求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减少错别字、语病等问题。但事与愿违,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用词不当、语病繁多、修辞不当等。要想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我们需要从语言的优化入手,引导学生解决语言问题,以此保证其能形象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写作语言;优化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学生习作,尤其是习作语言做出了这样的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书写规范,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课程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在小学高段习作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习作语言要求,采取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指导,使其能准确运用语言表达所思所想,逐步提升写作水平。立足与此,我在组织高段习作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运用以下策略引导学生准确运用语言。
一、利用阅读指导,增加词汇的丰富性
读写结合作为我国语文的传统教学方法,其在新课改背景下,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因为,阅读是学生输入语言的主要渠道,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文本的品析积累丰富的语言,实现词汇的丰富性,为其有效输出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组织习作教学活动的时候,在读写结合原则的指导下,以阅读为基础,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品析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帮助其养成语感,积累语言材料。以《草原》为例,老舍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运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刻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景象。组织阅读环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以文本语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丰富其中的修辞手法,借此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积累语言。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这句话,老舍先生在描绘的时候,利用比喻的手法,将中国画中特有的技法,“渲染”“勾勒”运用其中,不仅实现在泼墨的过程中,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草原景象,还通过小丘的绿为我们展现了草原勃勃的生机。在阅读的过程中,倘若我们可以立足文本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其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感知文字的魅力,受到文字语言美的熏陶,同时从作者身上学到写作技巧,积累语言素材,唤醒自身的想象力,为其准确运用语言,生动刻画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学生观察,提高语言的形象性
写作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脱离生活的写作是不存在的。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组织习作教学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同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认知,为其在习作中提高语言的形象性,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组织习作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具体来说,我会首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其在有效方法的运用下,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发现事物的变化、特点等,进而建立对事物的直观而深刻的印象。一般情况下,我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时候,会立足习作主题,使学生明确本次所要观察的事物是什么,在观察的过程中要了解事物的哪些内容,要搜集哪些与事物有关的内容等。在这样明确的观察任务指导下,学生才会把握观察的主动权,而且,其观察活动才会有针对性,从而集中注意力,有效觀察。其次,我则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其观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事物有兴趣的时候,其才会产生观察欲望,进而在兴趣的驱使下,对所积累的观察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对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准确把握事物特点。以“寻找秋天”为例,在此次习作活动开展中,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通过事事物物的变化,感知秋天。在此次观察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树叶进行观察,从其变化入手,发现秋天的特点;有的学生对桂花入手,在观察其外形、嗅其味道的过程中,把握秋天的特点……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细微之处入手,寻找到秋天,还可以以具体的事物为依据,建立直观印象,从而以丰富的形象带动语言的丰富,有利于其在习作过程中,有效刻画事物。
三、强化思维训练,提高语言的逻辑性
众所周知,习作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的有效结合,在阅读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丰富而形象地语言,那么,如何将这些语言有效表达出来呢?则需要发挥思维的作用。可以说,思维是高段小学生有效习作的核心。从现有提升学生习作思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思维导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我在组织习作活动的时候,会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写作主题,搜集素材,把握素材之间的关系,在筛选素材的过程中,生动刻画。以“假期中的一段经历”为例,在习作活动开展之初,我先引导学生调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手中的纸笔,将自己假期中的某些经历写下来。接着,则对这些经历进行分析,看看哪一个印象最为深刻,最值得品味。然后,选定一个事件,利用思维导图,将与该事件有关的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开始、发展、经过等写出来。如,我们班一名学生以“参观天安门”为中心建立了思维导图,其在建立二级分支的过程中,用了“爸爸妈妈”“升国旗”等词汇。那么,“升国旗”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有何反应呢?我们当时的心情如何呢?在此问题的引导下,该学生建立第三分支。对“升国旗”的过程,国旗手是如何扛着国旗走出来的,他们是如何将国旗升起来的,自己和父母在看到国旗以及其升起来的时候,内心有何感受等进行拓展书写。在这样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此次写作的重点,还可以从一件事情入手,从多角度入手,进行生动地刻画,实现了有逻辑地运用语言,构建了文质兼美的文章。
总之,在小学语文高段习作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课标中对语言的要求,采取多样的策略,如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丰富语言;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形象语言等,增强其语言水平,在逻辑思维的作用,对语言进行有效运用,从而在习作过程中减少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等问题,优化语言,提高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伟.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89-90.
[2]冯少丹.浅谈小学语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