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新
【摘要】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态度是相当重要的,往往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也同样影响教师教学的效果。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紧扣生活,巧设悬疑,要“情”“境”交融。
【关键词】小学数学;悬疑;情境创设
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良好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技能。笔者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谈谈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紧扣生活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比较抽象与单调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 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感知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鲜活生命力。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分一分》时,我创设了一个分苹果的情境。首先多媒体出示分苹果图片。然后教师用语言导入故事:有两个苹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得到多少?如果拿走一个苹果,又平均分给他们俩人,每人得到多少?学生交流后,回答每人得“一半”。这时我又问:“这‘一半’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吗?”……由此引出分数,引导学生认识分数。通过这种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教学,使学生觉得很自然的,很亲切,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也更好地体会了分数与生活密切联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是数学教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教学生活化。
二、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巧设悬疑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数学的教学也应该是从问题开始。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巧设悬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设的悬疑要合符指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挑战性原则。指向性原则就是说我们创设的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指向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不是无的放矢的设问。趣味性原则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尽量做到问题有趣,吸引學生。挑战性原则就是指我们在设置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长方形的面积》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同学们,请你们拿出数学书,大家看看数学书的封面,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马上动手测量,进行计算。)同学们都能很好的计算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但有没有办法计算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呢?在同学们议论纷纷中,我导入本节课的课题。这样的教学情境,问题指向明确,又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物件,学生觉得有趣,同时这个问题又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跃跃欲试,为全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情”“境”交融
数学教学情境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教学中的“境”,一个是教学中的“情”。所谓“境”就是指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的各种素材,各种背景,这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支点和出发点。有了这些教学中的“境”,学生能有直观的感知,真实的材料,提供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攀爬梯。所谓“情”就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溶入自己的感情。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如果说教学情境中的“境”是学生学习的干柴,那么教学情境中的“情”就是点燃这堆干柴的火种,课堂中学生思维的熊熊大火,学生热情如火的学习心理,注定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也许有教师认为数学教学情景中要入“境”比较容易,可是要入“情”却很困难。在一般教师眼里,教学情境中入“情”更多是在语文课里,在数学课中,却无法做到。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在数学教学情境中入“情”,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教师在课堂中做到以积极的工作态度,热情亲切的表情,生动鲜活的语言去入“情”,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学习情绪。教师万万不可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进课堂,把消积情感传染给学生。二是教师在课堂中要用爱心、耐心和包容心去入“情”,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发现学生的进步或成功,要不吝表扬,当学生犯了错误或遇到学习困难时,要给学生鼓励打气,使学生在教学情境里感受教师对自己满满的期待。三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的依托带丰富情感的生活素材去入“情”,去对学生进行情感品德教育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比一比》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导入课题: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用充满自豪的语气对学生说:“同学们,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我们不仅有五千年历史,而且还有美丽的大好河山。今天我带来了几幅祖国名山的图画,大家想不想看看?”接着我出示了黄山、香山、泰山和华山的图片,图片的下面都标注出它们各自的高度。我又提问道:“这些山漂不漂亮?高不高?它们分别是多少米高?”学生回答之后,我切入课题:“你们能比一比,谁最矮,谁最高吗?”于是,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展开了学生整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之旅。在这样的教学情境的里,有祖国具体的山名,有真实的图片,这就是入“境”。同时,教师积极的情绪,祖国美丽山河的图片,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师生共鸣的情绪就是入“情”。在这种“情”“境”交融的学习环境里,师生间会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有了这种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何愁教学效果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