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
【摘要】随着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简称诊改)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诊改”成为学校工作的重头戏。课程作为诊改的五大层面之一,连接教师与学生,落实专业建设,促进学校发展,如何实施课程诊改尤其值得关注。笔者结合学校的课程诊改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程诊改;实践与思考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中职学校教学诊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其核心关键词是“质量”。在现代质量管理观念中,质量即产品(服务)的优劣程度。诊改要抓住“质量”这一关键词,就必须牢牢做好“产品”,课程就是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产品”,学校办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这一产品的质量。
一、课程诊改的范围界定
在教学诊改中,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根本目标的“课程”应是一种广义的课程的教育理念,就是把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资源都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和使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课堂教学等。其中,课程标准是核心要素,教什么内容?教到什么程度?融入什么理念?设计怎样的课程模式?都需要课程标准加以明确,有了可靠的尺度标准,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在课程其他要素的建设和管理中才有据可依;教材、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是保障要素;课堂教学是显性要素,综合反映课程建设和教师的水平。
二、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我们认真审视目前课程建设现状的时候,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使得诊改更为迫切。
1.课程开设的依据是什么?每一门课程如何对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标行业需求、对应学生就业与升学等设计和开发课程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设定教学目标才能落实于课堂,才能有方向、有措施地引导教师们在课堂上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有针对性、有参考性地评价教学成效?这是我们在开展课程诊改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3.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中职学校专业课的课程标准从未统一过,教材内容追不上技术发展、跟不上本地企业的现实变化,上什么内容全凭老师的责任心。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规程、新标准进入课堂存在较大的困难。
4.怎样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职业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已成为普遍共识,但许多课程仍是局限于学科体系思维,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难以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
5.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如何保障?理工类职业学校实训设备的资金投入大,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往往跟不上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和设备本身的老化损耗速度,教材的教学案例与学校的实训条件存在较大的偏差,如何在学校有限的资源里,最大效率地改善教学的基本条件,这也是课程诊改的重要内容。
三、课程诊改的实践
1.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教学目标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其次,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最后,陈述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泰勒认为目标是有意识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工期望实现的结果。教育目标是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强调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方向始终未予统一和规范,目前较为常用的目标体系有基于实用本位的传统目标(知识、能力、情感)、基于能力本位的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新课程倡导的基于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校推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时,在文本表述时用提示语引导教师关注目标达成的三个维度,逐步引导教师不断地去关注目标的三维联接、三维融合和三维共振,为“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的建构和推行奠定基础。我们为教学目标制定提供 “三维目标”水平分类和行为动词使用参考,这有利于教师领会“三维目标”的實质内涵,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目标中科学设计和准确表述。例如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行为动词见下表:
2.课程内容的创新
课程内容创新是我校课程诊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对接企业岗位任务,如何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引进到课程中来?我校在课程内容创新中,提出了几个原则:1.合规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程。2.系统性原则。强调每一后续内容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的展开。3.职业性原则。课程内容能体现该专业对应的职业特色。4.发展性原则。教学内容体现行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前瞻性。5.可操作性原则。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中能顺利实施,可操作性强。
3.课程模式的改革
我校在课程诊改过程中渗透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包括职业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制现代化、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坚持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为指导,开展“一主体、二衔接、三结合”(即以学生为主体,紧密衔接企业实际和学校资源,实施教、学、做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模式改革。
4.课程标准的完善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是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与课程管理的基本依据。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课程标准是执行专业教学标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执行性文件。基于这些基本认识,为保证我校课程标准的科学、规范,并与时俱进,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课程标准进行诊改:明确课程标准的制定程序、明确课程标准的主要框架、明确课程标准的管理要求,这些程序、框架和管理要求均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定。
5.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程的诊改最根本还是要落脚到课堂教学。一方面,课程标准做得再好,不具备应有的教学条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不能运用于课堂教学,还是等于一纸空文。另一方面,所有课程的诊改如果不能落实于课堂、反映于课堂,并通过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来督促和检查,那么所有的诊改行动都是白费力气。为此,我校开展了课堂教学诊改交流活动和“课程标准”执行教学检查两项诊改活动,通过课堂教学诊改交流活动找不足寻差距提亮点,而“课程标准”执行教学检查可以提升教师执行课程标准的力度。
四、课程诊改的反思
1.课程调研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课程开发的起点不在课程本身而在于专业建设,我校明确要求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必须以调研为基础,调研对象主要包括行业企业及职业学校两类主体。通过调研,主要了解相关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企业岗位设置及对人才结构类型的要求、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现行专业教学情况、学生就业去向、学生继续学习的要求与培养现状等情况。调研结果的分析为制订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提供比较全面、客观的依据。其中,特别要求调研从产业、专业出发,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确定职业能力,填写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这一分析表将是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最宝贵的依据,职业能力也一一对应地体现在课程设计的各项任务目标中。
2.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抓手
课程标准是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编选教材、组织教学实施、考核和评价的基本依据,是指导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指导性文件。在以课程标准为抓手的课程诊改中,我们发现了这一思路的几点优势:首先,课程标准诊改能够迅速地将诊改的思路和举措覆盖到所有课程;其次,课程标准诊改能够迅速有效地调动教师全员参与;再次,课程标准诊改有利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培训和实践。通过全面的课程标准培训和审查引领教师参与课程标准建设,提升教育理论水平,营造质量文化,而后推进课程整体建设。
3.组建团队是课程建设的保障
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中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但另一方面,职业中学的课程门类多达几百门,而且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各校的人才培养状况各不相同,各级主管单位无法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学校里也没有哪一位专家能够对所有的课程都了如指掌。因而,在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审查过程中要注意培育课程建设的团队力量,组建课程标准的編制团队、审核团队,为课程建设提供保障。
4.课堂诊改是课程建设的落实
课程建设的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是课程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个人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学校综合治理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课堂教学诊改必须多管齐下,调动多部门管理合力,形成包括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培养与激励、校企合作与共建、教学条件设施投入与保障等过程管控、及时预警、自我改进的内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如此才能将课程建设落到实处。
总之,课程诊改是中职教学诊改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打造“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关键着力点,需要学校各方群策群力,打造好目标,制定好标准,做好设计,强调组织与实施,利用监控与预警改进设计,通过不断的“8”字质量改进螺旋提升课程质量。课程诊改永远在路上,课程诊改有起点没终点。
参考文献:
[1]陈承欢.教学设计、实施的诊断与优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2]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薛继红.课堂教学诊断与主要教学问题例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赵希斌.高效与有趣的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