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冬梅
摘 要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作业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有效性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一样要布置必要的作业,这是毋庸质疑的。基于此,文章就农村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农村初中;核心素养;语文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8-0177-01
在倡导“核心素养”的今天,语文作业设计仍然是传统的思路,紧紧围绕课文内容,主要考查、训练和评价学生对字词、古诗词、修辞、逻辑等的积累与应用(更大程度上是积累)。而农村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现状更为突出,主要缺陷表现在:
一、语文作业设计随意性,目标性不强、不精准,对自己学生实际情况了解不清楚、不充分
个别农村初中学校语文学科教师严重缺乏以及专业不对口,跨年级、跨学科上课的现象较普遍。加之,现在绝大数教师除教学任务外还有其他繁杂的事务,在作业设计上完全由老师“发号施令”,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没有做到精心谋划,经常简单地依附于教材上的课后和配套练习册上的习题进行布置,只是为了应付常规作业检查,目标性和創意性不强,对学生实际情况了解不清楚,也不充分。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需求,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造成学生兴趣不浓,完成作业时有惰性。
二、语文作业设计内容上多采用“拿来主义”,缺乏加工,再开发,没有利用好本土资源
语文教师为了图方便,片面追求作业的“质量”,应付上级检查,作业内容单一枯燥,大多数作业设计都是以教材后的习题和配套练习册的习题为主,或让学生做一些订正过的习题,甚至是抄写或背诵字词、古诗词,或从网络上找来一些相关的习题,直接印发给学生,没有任何的加工和根据学生实际再开发,更没有将学科知识与本土资源相融合,这对学生来说,只是进行了知识的“搬运”,而这样反复的习题让初中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的心理。
三、语文作业量较大,导致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差,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降低了学生主动作业的兴趣
初中阶段,由于开设课程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来进行复习巩固的时间少,进行课内作业练习的时间少。相应的,相当多的一部分教学任务,就放在了学生的课外作业上,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课外作业多且重。加之作业量大,“题海战术”只能让学生在完成时力不从心,自然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应付的心理,有些学生甚至会有抄袭作业或使用“手机作业帮”的举动;结论唯一,缺乏开放性,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产生极大地阻碍作用;答题要求模式化,巩固性、机械性强,而这些恰巧让学生的课业负担偏重,也让学生不愿主动完成作业。
四、语文作业的检查、反馈不到位
一是语文教师对学生作业检查不及时,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二是语文教师作业批改时只是“蜻蜓点水”,特别是作文批改中,简单圈点勾画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价或修改。等作业发下,学生看到的只是对错号,却不明白错因,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作业反而成了“负担”,失去了作业应有的价值。三是因为反馈时间过长,作业返回学生手中时,知识已学过几天,加上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回头复习旧课以及校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就开始做新作业,形成了问题遗留,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对于做错题的同学只是泛泛要求其改正。至于有多少同学做错,错误类型有哪些,出错的原因是什么,老师不去追究。导致错误的认识得不到及时纠正,变成遗留问题,失去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语文“无效”作业较多,导致学生厌恶作业,导致学习无兴趣
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经常在做作业之前,并没有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匆匆忙忙下手,一边翻书查阅笔记等,一边糊里糊涂往作业本上写。这样,虽然能够做出来,但并没有多大收获。因为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只是从书本上搬到作业本上,并没有完好地进入大脑的记忆库中,离开书本很快就会忘掉,结果是付出了劳动,却无收获。作业一旦完成,书本一合,作业本一交,就算差事应付了,大功造成了。加之反复的抄抄写写,死记硬背等等,这样的“无效”作业没少做,收益并不大,反而导致学生厌恶作业,导致学习无兴趣。
总之,目前农村初中语文的作业设计,重视知识记忆,忽视知识运用;重视知识积累,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重视课内的重复,忽视课外探究,给学生的作业限制范围,学生一般不能突破,也没机会突破。这既没有体现核心素养的思维训练价值,更谈不上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色彩浓厚的应试训练下,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素养的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