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怀武
【摘要】按照课改中作业分层设计的要求,以及笔者“高效课堂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需要,笔者对自己所在的学校进行了高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探索,并对所取得的结果进行了一系列分析,谨在此做以分享。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业分层设计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对象及学生分层
出于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的考虑,笔者在高一时对自己所在年级各个班级学生中考、第一次月考的成绩进行了整理分析,最终确定以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笔者所在学校为甘肃省会宁县某所普通高中,学生整体成绩处于全县上游。其中笔者所带的2016级(2)班的语文成绩在本年级属于偏上水平,2016级(6)班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就学生人数而言,(2)班有45人,男生23人,女生22人;(6)班有40人,男生22人,女生18人。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将这85人分成六个层次展开研究,笔者将这六个层次命名为A、B、C、D、E、F,其中A级的为语文成绩年级前 10%学生,B级为年级前11%—20%学生,C级为年级前21%—40%学生,D级为年级前41%—55%的学生,E级为年级前 56%—90%学生,F级为年级 96%以后学生。按照这个分层结果,笔者再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其中甲组为A、B、C级的学生,乙组为D、E级的学生,丙组为F级的学生。在作业完成上,甲组学生要完成甲、乙、丙三个不同难度层次的作业,乙组学生要完成乙、丙层次的作业,丙组学生要完成丙层次的作业。对于每一组中想要完成更高层次作业的学生,笔者会给予鼓励以及帮助。
二、语文作业分层设计方案
笔者依据教材的学习建议,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文本的内蕴以及编者的编写意图进行揣摩把握,在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和单篇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将学生的作业分为基础题(丙层)、提高题(乙层)和拓展题(甲层)三个层次。其中,基础题的选题范围为课内讲读篇目,涉及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该题的设计目的在于检测和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涉及的题型有默写、填空、选择和简答等。该题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
提高题的选题范围为课内自读、课外选读篇目,内容为阅读理解及分析鉴赏。该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主要题型有简答、列表、写作等。该题要求甲组和乙组的学生都要完成,丙组的学生可以选做。
拓展题的选题范围是与课文有关的课外篇目或著作,内容为文学作品的比较及赏析。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去进行审美创造,感受文化的传承,进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这类题目既可以让学生以写小论文的方式单独完成,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这类题目主要面向的对象是甲组的同学,若出现小组合作的题目,笔者会鼓励所有的同学参与,提示学生按难易程度领取任务。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虽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和作业都进行了分层,但笔者的目的不在于将学生分成所谓的“坏学生”和“好学生”。因此,在作业分层的实践中,笔者更偏重于正向评价每一位学生,及时调整学生选做的题目,鼓励每一位同学去完成每一道题。
三、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人教版的五本必修教材以文本体裁为各个单元的区分标准,因此,笔者在此将以《蜀道难》(诗歌)、《雷雨》(戏剧)、《荷塘月色》(散文)为例,简要列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业分层设计实践。
案例一:《蜀道难》
基础题:1.背诵全诗,感知诗中所绘蜀道之高难行、险可畏与祸可悲。2.本诗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出现有什么意义?
提高题:关于《蜀道难》的主旨,有人说是对友人的劝慰,有人说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也有人说是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你是如何理解的?
拓展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破逆折之回川”一句在唐人写本《河岳英灵集》《極玄集》,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中写成了“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试比较这两个版本有何不同。
案例二:《雷雨》
基础题:请简要概括《雷雨》全剧情节。
提高题:(关于主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雷雨》通过其悲剧结局,告诉我们很多“不可以”,比如在情感欲望的追求上不可以随心所欲,在爱情的自主选择上不可以悖逆人伦,在悲剧责任的问题上不可以放弃承担,等等。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不是绝对孤立的,这是我们共同的现实。
诗人、财经作家、书评人苏小和:在文学的意义上,《雷雨》是我读过的中国现代戏剧中最早去时代、去语境的先锋之作,曹禺先生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庖丁,将人性一层层剥开了让读者看,完全没有刻意为之的所谓时代背景和宏大主题。
作家王开岭: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无论多么糟糕,都不应被丑化,文学更不应被阶级化和政治化,长期以来,对《雷雨》的主流解读,基本是以人物身份的社会性为工具,既当起点,又当归宿;既当世界观,又当方法论。《雷雨》是文学的,是追求人性的复杂和诡异的,它刻画了爱情自身的困境、欲望的杂芜和荒诞以及“选择”的艰难。应该说,这样的人之“挣扎”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年代,它是永恒的,它和大社会概念没有隶属与因果关系,与政治或国家也无必然关系,《雷雨》的创作元素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比比皆是。总之,它无法完成对社会的起诉,它只能起诉人性本身。另外,在我个人看来,《雷雨》甚至有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哲学的意味,因为作者试图把所有的东西都毁灭掉,这也是戏剧的古典精神和永恒的时尚。
简言之,《雷雨》就是在整整一天、一昼夜的时间以内,在一个城市里——20年代的旧上海,演绎了两个家庭两代人三十年来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人伦爱欲,甚至阶级斗争。你愿意从哪个角度解读它,请写下你的看法。
拓展题: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運,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萧红:“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施于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夏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
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悲悯”的情怀的?
案例三:《荷塘月色》
基础题:
1.自由朗读课文4、5两段,要求读准字音;要把握好语速、语调、节奏,读出恰当的语气、感情;勾画作者描写的具体景物,对画面的构成形成初步印象。
2.找出构成荷塘月色典型的景物,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身临其境,选择一两个恰当的词语概括意境的特点。
3.熟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意境美、感情美。背诵4、5两段。
提高题:
比较《荷塘月色》和《记承天寺夜游》不同的意境。分析作者夜游荷塘的起因,结合文本并联系背景资料,谈谈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分析:从以上的命题内容可以看到,基础题面向的是全体的学生,考查内容为对课文内容的识记和把握。在教学中,笔者一般会让学生将基础题当堂完成,进而在全班展示、交流、评价。如此,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轻他们的课后作业的压力,又可做到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丙组同学无法当堂完成时,可以让他们带回家去完成,之后进行单独批阅指正。
提高题主要是要求学生探索文本主旨,旨在让学生在忠于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创造性地思考,并要求将思考的成果用小短文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类题目主要面向甲组和乙组的学生,丙组同学可以选做。
拓展题主要涉及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思考,要求学生从人性、人情的角度进行挖掘。该题的设计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路,将课内外知识进行衔接,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面向的主体主要是甲组的学生。
总结
从以上分层作业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基础题的目的在于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题和拓展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去阅读更多的作品,进而提升语文素养。通过五个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这种分层设计的作业,学生的完成兴趣要远高于传统的“一刀切”的作业。同时,笔者通过学生在每一次大考中的成绩变化,以及本次研究结束后回收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作业分层设计对学生的成绩也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
附 注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高效课堂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0435)。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