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娟娟
【摘要】肖老师教学的《丝绸之路》一课,给我带来了余音绕梁的美感和回味。教学过程中,肖老师重在引导学生熟读,精读,在精读中挖掘字词蕴藏的美,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
【关键词】语文美;《丝绸之路》;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情境描述】《丝绸之路》是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十单元以“路”为主题编排的一篇课文。朱熹曾说“大凡读书,如吃果子一般。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是个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肖老师教学的《丝绸之路》一课,给我带来了余音绕梁的美感和回味。教学过程中,肖老师重在引导学生熟读,精读,在精读中挖掘字词蕴藏的美,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走进语言文字精微隐秘的深处,获得最真切的感悟,品出语文之“味”,品出语文之“美”。
【案例写真】
写真镜头一:带着表情和神情,品“珍贵”逐“自豪”
课堂进行几分钟之后,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教师再自己朗读,“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 口……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之后教师再将刚才的几句话用PPT展示,并把几个关键词标红后提问:课文为什么要写凯撒大帝看戏?这些词说明了什么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的过程中把这些神情放在脸上,用能够表达观众心态的语气重读这几句话,特别是几个“最”词语的语调。同学们的表现也让我听着时,深感语言中想表达的——丝绸是中国的象征,丝绸是地位的象征,丝绸在世界上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同时老师跟学生连读几次“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甚至”,一起围绕这几个“最”字,感受作者使用“最”字的用意。学生一次次的尝试大声朗读,分明能听得出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绚丽夺目,使人惊讶,使人赞叹;分明能听得出学生的自豪,学生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案例分析】教师在讲课中没有明显告知学生“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甚至”这几个词的用意,而是要学生仔细朗读,带着表情、神情去朗读、去咬文嚼字,感受词语中的言中之意和言外之意,从而把握语言所蕴含的韵味情致和意境,也“读”出作者写这一段话的用意。
写真镜头二:情境创设,品“开辟”逐“伟大”
“这是怎样的一条路?”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第三自然段的词语“交通不便”“七千多米”来体会这是一条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路。为了让同学理解“七千多米”,教师补充这7000多米是直线距离,而张骞的行程达到14000多千米。当年红军万里长征也是历经艰险,历时一年!“这是多么漫长的一条路呀!”“路上的经历用文中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因为学生对西域的恶劣环境缺乏了解,所以教师采用播放視频的方式来表现这条路自然条件的恶劣。“那样一条危险的远隔千里的道路是谁开辟的呢?说说‘开辟和‘修建的区别。”之后,学生讨论两个词的区别。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配合得极为默契。“‘开辟强调从无到有,更强调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创建新事物的历史意义。”接着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说话,“没有……没有……没有……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开辟了世间本没有的路。”
【案例分析】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中年段学生要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要求。同时也指出了引导学生有效地咬文嚼字时,必须将词语与所在的语境紧密结合。在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教师利用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分量和意义。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在“咬文嚼字”中,在“抓重点”“谈区别”“读真情”中, 仔细品赏词语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意蕴和情感。
写真镜头三:师生共读,品“不露声色”逐“勇敢忠诚和 智慧”
一品勇敢。在合作交流中,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句子“他们带着一百多人出发……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张骞等人马不停蹄……”来感悟。在这三个句子中,学生通过抓住“浩瀚”“彪悍”“忍受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等词语,品味出张骞的勇敢。在学生回答出张骞不怕困难、顽强执着的时候,老师用赞赏的目光和激励性的语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二品忠诚。教师用“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张骞的耐心。接着学生找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十一年”这个词想象感悟,品张骞的忠诚。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以“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这句话进行仿写、扩写,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加深了对张骞“忠诚”的体验。
三品智慧。教师还是以“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为纲领,引导学生理解张骞的“不露声色”,“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学生从这些话品出:张骞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找机会逃走,继续完成使命。学生虽然不能够一次性把张骞的大策略大智慧感悟出来,但是在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探究和交流中,则已经完全品出张骞的智慧了。
之后,教师顺势将学生带入情境:“这‘默记二字,写出多少艰辛,多少智慧呀!张骞不敢写不敢说,只能默默在心里记着。多少个白天黑夜,多少个寒来暑往,他在心里默默勾画,他在勾画通向西域各国的地图,这是一幅即将流传千载的丝绸之路的草图呀!”之后,教师为了更好地品味张骞的智慧,使用引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人融洽相处,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同时默记地形、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教师采用诗歌的形式,运用复沓的朗读,配合深情的渲染,创设出一波三折,一唱三和的动人语境。
课堂尾声,教师以播放张骞归来的视频使学生看到这感天动地的一幕,看到一个勇敢而又智慧坚强的张骞。学生感情的宣泄,终于找到了出口。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模仿老师重新编写诗歌,来感受品味这个勇敢忠诚,智慧执着的伟大英雄。
【案例分析】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咀嚼文本的教学,肖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词语,在学生成功寻找到时,还给予目光和笑容的鼓励。同时又进行语言仿写训练,再用诗歌的方式来一层一层感悟张骞的勇敢忠诚和智慧。学生在自读、自创、自编、自悟的学习中品课文之主旨,品出语文之“味”,语文之“美”。这样的品读方法让学生感同身受,历史中、文本中的张骞走进学生的心里,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深切感悟文本主旨,而且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功底,逐步培养着学生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润物细无声”的语文课堂滋养下悄然提升着。
参考文献
[1].陈淑娟.品读词文,感受语文学科之美——《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3(1).
[2].张学明.极畅读之乐,品语文之美——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浅谈[J].课外语文,2016(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