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平时的“教”与“学”中,学生往往对习作这一作业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笔。教师也经常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感到力不从心,难见成效。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里,关于习作能力的培养,我认为除了课堂上讲授一些习作的技巧和知识外,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留心观察;走出课堂;广泛阅读;尊重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留心观察,养成习惯
学生习作表现的困难首先是内容空洞,觉得无材可取,无话可说。平时观察不够,信息收集较少,积累的素材有限,想写而没有素材,自然提不起习作的兴趣。有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记,他们对去过的地方只是走马观花,没能留下深刻的印 象;要求写寒暑假趣事,他们觉得假期生活单调、枯燥,千篇一律……这样的现象不胜枚举。
其实,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他们的周围生机勃勃、瞬息万变,生活是如此美丽多彩,犹如泉源丰盈而不枯竭。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感受生活,从而抒写自己的生活呢?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通过观察获得客观世界的第一手材料,生动的视觉,通过大脑的功能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平时,我注意培养学生定点观察和自由观察的习惯。定点观察,是对同一事物组织学生集体观察,不同的角度、距离和心情等,对同一事物观察后所得到的结果不一定是相同的。这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伪求真,存同求异,培养他们求实、创新的品质。所谓自由观察,指让学生自由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例如:问问他们上学的路上有几棵小树?都长什么样?哪一棵最特别?曾经数过每天路过的教学楼的台阶有多少级吗?站在操场上看到的学校的花坛和站在楼上望去是一样的吗?拿回成绩单后,爸爸妈妈的反应有什么不同?……所谓“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对于小学生来讲,只要养成了留心观察的习惯,一草一木,阵风片雨,甚至一只小蚂蚁,都有可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令他们长留注目,流连忘返。这时,教师应鼓励赞许他们这种留心观察的品质,并教给他们抓住特点,分清主次,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观察方法。然后,要求他们将观察到的内容真实地加以描述。例如,曾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观察日记,原文如下:“大母鸡要下蛋了,我跟在母鸡后面,打算看母鸡怎样下蛋,只见母鸡迈着缓缓的步子跳进了鸡窝里,它全身发抖,脖子也缩了进去。过了一会儿,母鸡‘忽地站起来。我想,蛋还没生下,怎么就想出窝……后来母鸡夹起了翅膀,后半身往后一缩,一个大鸡蛋落下来了。它又蹲了一会,见没人,就跑出窝来,高声大唱‘咯咯咯。”读罢,令人拍案叫绝,如此细微的小事,让他写得如此鲜明、生动、具体、趣味盎然,除行文精妙之外,观察真可谓细致深入。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如此留心身边的事物,细心观察,生活在他眼中有什么枯燥可言呢?習作又怎会无话可说呢?
二、走出课堂,感悟生活
让学生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除了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还应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见闻,懂得珍视他们个人的独特感受。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习作的密切关系,生活是广阔的、丰富的,犹如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习作困难,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开辟第二课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畅游,在生活的海洋里敞开心扉。为了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爬山、春游、远足拉练、包饺子、放风筝,参观工厂,社会调查,猜灯谜,拔河比赛……并围绕这些活动指导写作。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作文原材料,并在实践活动中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生活的快乐幸福,环境的损毁破坏,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团队的合作与协调……酸甜苦辣,各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将活动经历中的质朴、丰富的认识和情感体验用恰当的语言文字确切地记录下来,反映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感悟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本质,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的作文,自然言之有物,新颖独特。
三、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有了充足的写作素材,还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习作。语言的精妙是习作上档次的关键。小学生习作虽难以做到文采飞扬,妙语连珠,但习作时要求做到用词精当、引语妥帖,并力求有一定的语感,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多积累语言。而对于他们积累语言的唯一途径则是多阅读。
在课内,我要求学生对教材中选编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或低吟漫诵,或高声吟唱,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熟读四个过程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初读课文,生疑质难;细读 课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分析语言文字现象;精读课文,激发想象,积极思维,受到文字感染,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最后,熟读成诵,进一步体会他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掌握他人谋篇布局的奥秘,化“他语”为“我语”,从而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多种有益的报刊、书籍,加大学生感受和积累语言的力度。每学期,我要求每生阅读十本以上的课外读物,并要求他们作摘抄笔记,教给他们归类积累优美语言的方法。例如摘抄时,要求学生把内容分为四季景物描写、人物形象描写、动物场景描写等几大类。然后大类分小类,四季按春、夏、秋、冬景物描写分类,人物形象按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等分类……这样一来,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语言,每人都有一本厚厚的条目清晰的“摘抄手册”,他们采摘的是他人的“花”,而在以后的习作运用中,酿出的是自己的“蜜”啊。他们把平时积累的语言恰当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文章便显得精彩流畅,妙趣横生,有了生命和活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有益的书籍,积累语言,可以解决学生习作语言匮乏的现象,走出语言平淡无奇的困境,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例如:本学期,我规定学生阅读《西游记》与《水浒传》,鼓励孩子在班级里进行阅读分享,或将名著以评书的形式搬上课堂。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既得到了培养,同时语言表达也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学生在习作中,能将名著中一些精彩的语言转化为自己习作中的语言。例如,邓业恒同学在《重走西天路》中这样写道:“自从西天取经归来,俺老孙最惦念的是那片故地——东胜神洲的傲来国——花果山,还有俺的猴儿、猴孙们。就今日,驾起筋斗云,下到凡间看望他们去,GO!……”此文刊登于广东省的《小作家》杂志。
四、尊重个性,表达自我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习作是思想认识的映射,学生童真稚趣、心无城府,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并承受生活,更应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大胆展示,表达自我。习作的形式不拘于统一,可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日记、周记,还可以鼓励他们在阅读群里写自由诗……总而言之,我手写我心,以文字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大胆地写带有个人情感和独立见解的文章。尊重、宽容、保护他们的思想,同时丰富、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让他们形成优化的文化心理、高尚的人品及独特的个性。另外,对于他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或把他们成功的习作当范文诵读,或张贴于黑板报展示,或投稿于有关的杂志报纸……这些做法,都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培养他们的习作信心。
以上几点是我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平时照此进行了一定密度的训练,远离了以前习作指导的无力与无效,帮孩子们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也逐渐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打个比方说,一篇成功的习作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以上几点则是促成它生长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吧。
参考文献
[1]田小千.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初探小学中高段口语交际课与习作课的有效整合[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7).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