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爱华
【摘 要】国学经典文化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模式,且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广泛。基于此,本文提出国学经典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教育意识、教育体系陈旧、民族精神宣传不到位、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国学经典文化;语文教学;学习方法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古代伟人的名篇佳作也大量流传。这些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人发展都有积极影响,能使学生更了解国学经典,提高其文化素養。同时,国学经典凭借其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写作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注意,实现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一、国学经典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教育意识
目前,部分教师对国学教学感到茫然,不知该如何进行国学经典文化的讲解,缺乏教育意识。虽然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国学经典文化内容,但由于部分教师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讲课只注重形式,对国学教育工作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阻碍了国学经典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发展。还有部分国学教育学者提出将国学经典脱离出来,形成单独的教学课程,但这会割断古今中外的文化联系纽带,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甚至会造成教育内容的混乱与重复。
(二)理论教育体系陈旧
随着国学经典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已经成为国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国学教育体系还比较陈旧,需进一步完善。无论是在国学探究上还是在精神文化发展上,都应对理论教育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将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三)缺乏民族精神的宣传
在国学经典文化传承中,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十分重要,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严格筛选,进行民族精神文化的宣传。在体现民族精神的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文化要素作为联系纽带,将经典名著联系起来。民族精神宣传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前提,通过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民族精神能够具体了解、切身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方案进行本土化梳处理,即将知识文化按照其原意进行整理归纳,在不曲解原意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延伸,宣扬民族精神,这样才能保证国学经典文化在高中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学生阅读能力不足
目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效果不佳,不能理解其中表达的具体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过于依赖教材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依照语文教材中的注释以及参考书中的注释、文言文全解等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与理解,一旦离开参考资料,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准确理解与分析其内涵,更无法进一步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第二,学生的知识转换能力有限,高中学生学业繁重,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只重视基础知识的背诵,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能够掌握,难以做到举一反三。
二、国学经典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解决对策
(一)充分理解教材表达含义
我国语文教材都是经过反复试验、精心编写的,大部分教材都是有教育部选用国学经典内容,并将这些课程与现代散文、诗歌放在一起,是为了让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化背景进行比较,培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为深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所以,这些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经典诵读的组成部分,这样既让学生接触文学经典并对其进行深入了解,还接受到文化的熏陶,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印象,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例如,教材中有很多要求背诵的经典古文、古诗词,教师可利用早自习或者课堂剩余时间,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与课堂上的默读相比较,诵读的效率明显更高,可帮助学生提升韵律感,使其充分理解各种文体与之间的差距。如唐诗与宋词,虽然都是诗歌类型,但达方式却存在较大差异,唐诗需要押相同的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宋词则有不同的词牌,不同的词牌对句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每一句的长度并不一样,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需了解形式、内容、包括感情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教材所表达的含义,并将之传授给学生。
(二)在国学经典文化中培养学习方法
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教师会对诗词的意境进行分析,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进行独立分析往往会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教授一些分析技巧、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引导学生从营造氛围意境、借景抒情、奠定情感基调、衬托人物气节、品质等等方面进行回答。一切景语皆情语,凡是诗中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借景抒情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诗词反重复阅读、反复朗诵,使其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寄托。经过反复训练与强化,是学生尽快熟悉诗词结构和内容语法。经过不断的积累学生就能够单独进行诗词赏析,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分析诗词的能力,提升高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为其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想使国学经典文化在课堂应用中发挥最佳效果,就必须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首先,学校可以使用广播进行对国学经典作品的分享。可采取班级轮流制,每天从一个班级选出几名同学来完成经典诵读,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多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可以通过课余时间进行活动的举办,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举办以国学经典文化为主题的演讲大赛、诗词背诵比赛、诗歌朗诵大赛等等,给优秀个人以及优秀集体进行荣誉表彰。还可以历史文学故事为原型,进行话剧改编大赛,让学生们将自己带入情节、切身体会主人公的真实感受,加深对文学经典理解的同时提升其创造能力,增加学习兴趣。由于国学中有很多抽象内容,对学生的想象力有着较高要求,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用图片展示出“关关雎鸠”的美好、用声音表现出“琴瑟和鸣”、用视频体现出“与子同袍”的场景,那么学生不仅会更好的体会传统文化之美,还可以领悟到国学的精髓。最后,教师也应该与家长积极沟通,提醒家长为学生准备课外读物,在课余时间培养其对国学文化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家长可在周末对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并进行监督,使其拥有更多的国学文化学习时间。
(四)对国学经典文化进行预习与复习
由于很多经典国学作品距离我们的生活时代较远,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都大不相同。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否则,理解起来将十分困难。而国学经典诵读刚好解决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可见经典诵读的重要性,教师可单独安排早读时间,每天进行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对生僻字或者存疑的句子进行标注,在课堂上请求教师讲解,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进度。课后复习是帮助学生对于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如有还没明确理解的知识点,就可以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查缺补漏。教师可针对学生普遍存疑的知识点进行特殊标注、重点讲解。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同学进行分组,使其进行小组交流与探讨,分别探讨每个人的理解程度,如果条件允许,可组织学生对文言文与白话文进行对比阅读,使其明白并掌握文言文的具体特征。还可在案例中进行阅读拓展,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虽然简洁,但是表达内容得体、充分。课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进行诗歌创作,这样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学习国学经典并对其反复诵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为其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广中华文化,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毕敏丽.国学经典名著导读案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五卷)[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5
[2]付佳.高校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7(0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