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杨有平 海南 吴雅磊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时代,高考试题立意素养化也日渐明显。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备考如何顺应变化是当前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时代对素养的考查依旧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其实质在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来解决试题情境的能力,以此来实现高考服务选拨的目标。对于知识和情境而言,学科知识是分析情境的关键,情境是考查学科知识的手段,掌握学科知识才是应对高考的根本。而掌握学科知识需要我们解读好教材,需要我们读全教材要素、读通教材逻辑、读好教材细节,以此来破解当前高考政治复习中存在原理不明、概念不清、体系不全、逻辑不通等问题。
读全教材的要素是教材解读的基础。教材各要素的有效整合构成了教材内容,而脱离了要素,教材内容将不复存在。高中政治教材在要素上可分为正文和辅助文,同时还包括丰富的图片、数据、漫画等要素,要素间图文并茂,相互呼应,突出教材主题,便于学生直观阅读。但在高考政治复习当中,部分教师还存在教材内容分析不全的问题,缺乏对教材辅助文的解读,使得学生在知识掌握中存在“盲区”,而这些盲区有时正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要内容。为了学生全面的掌握教材内容,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教师不仅要重点把握正文内容,还要重视辅助文的解读,其中包括“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插图等要素,这对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例1】(2016·全国Ⅰ卷·15)2015年,某国宏观经济形势如下:产能利用率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从2.5%下跌至1%,低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值3%。据此,预防通货紧缩成为关注的焦点。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的传导路径是 ( )
①产能过剩→工业品供过于求→工业品价格走低→企业利润下滑
②消费低迷→消费品供过于求→消费品价格走低
③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
④企业投资萎缩→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②→①→③
本题综合考查货币流通规律、通货紧缩、社会总供求等知识,这在《经济生活》教材第7页的“专家点评”和第66页的“名词点击”对流通规律、通货紧缩、社会总供求等关键性信息进行了具体的解释。例如,“劳动生产率”“恩格尔系数”“利率”等高考试题中的高频词也出自于教材中的“名词点击”或“相关链接”。此外,在高考复习中解读辅助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丰富学科知识,还有利于学生直观体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漫画、公司组织结构图、市场配置资源的漫画都十分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学科知识。因此,在高考复习中,解读教材首先就要能够全面把握教材要素,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字、图片、事例等信息,帮助学生准确获取和解读教材关键信息,以此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读通教材的逻辑是教材解读的关键。如果说读全教材要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的符号表征,那么读懂教材逻辑则是便于考生掌握知识生成的逻辑形式,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经济生活》教材在设计上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内容上可分为“生产什么”(从商品、货币、消费等内容切入经济生活)→“怎样生产”(消费的财富如何创造出来,分析生产、劳动、经营等经济现象)→“为谁生产”(分析个人收入与国家财富如何参与分配)→在怎么样的舞台上生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教学内容的呈现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如果教师不深入分析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只停留在表层知识的“搬运”,则容易使学生成为没有思想的“知识容器”。相反,如果能引导学生读通教材的逻辑,则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例2】(2018·全国Ⅰ卷·38)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内掀起了马拉松热。2011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2017年增长到1 100场。据预测,2020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将达1 900场。
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数多、涉及领域广。2017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次超过500万,覆盖全国234个城市,赛事带动安保、保健、住宿、餐饮、旅行、体育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据测算,2017年全国马拉松主办方的直接营业收入超过270亿元,主办城市的间接收入超过1 35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
本题的解答要求学生能不局限于章节的约束,综合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知识,需要学生能立足教材逻辑并有针对性地检索经济生活知识库,综合思考问题。可见,读通教材的逻辑就能够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调动和检索“知识库”关键的知识点,有效构建答题框架,突破关键得分点。因此,在高考复习中,读通教材的逻辑是教材解读的关键性任务。读通教材逻辑要求我们要站在教材“整体视角”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将全书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浑然一体,破解知识碎片化的问题。
读好教材的细节是教材解读的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果仅局限于旧教材、旧知识,不注重教学内容细节变动更新,则容易使得学生在做题时缺乏时政语言,缺乏生活气息,影响学生对试题情境的理解和学科知识的运用。因此,读好教材细节首先要读好教材的变动之处。例如,在2018年出版的《经济生活》中所增加了“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矛盾”等新术语,这是需要我们着力解读的细节,这也常常成为高考的热点内容。第十课标题由“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更为“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等等,这些内容的变动都对解读教材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抓好2018年的重点工作。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谈谈新时代我国应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题要求学生能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捕捉新时代背景下的时政关键词,如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等,这就要求在教材内容解读时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能紧密关注时事新闻,解读教学内容细节变化的前因后果。
其次,要读好教学内容的“限定词”。讲解《经济生活》有关知识时会出现很多“限定词”,如“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等,限定词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学科知识。但目前部分教师在解读教材内容时往往忽视对其细节的补充解释,导致学生知识出现“漏洞”“断片”等现象。例如,教材中“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这在一般情况商品价格本身变动会对需要量有影响之外,还存在哪些特殊情况会影响商品的需要量?这里往往成为教师教材内容解读时容易忽视的细节。因此,在教材内容解读时要重视解读教材内容的“限定词”等细节,这些细节犹如一颗小小的“齿轮”,对整体教材的解读起着联动作用,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内容。
主体式解读是指师生根据活动参与的主体进行知识的归类,使得师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某一主体或多主体相关的知识。主体解读是适应高考政治试题设问的一种解读方式,在高考试题中,经常以某一主体为分析对象,考查学生对该主体相关知识的掌握。如《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政府、党、人大、政协、国际社会等主体;《经济生活》中的国家、企业、个人等主体。而主体解读法能使学生对主体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掌握,能使学生快速而又准确地锁定目标,及时对接学科知识,已成为高考政治复习过程中解读教材的常用策略。
主体式解读策略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经济生活》教材的编写以社会再生产为轴心,第一单元侧重于消费,第二单元侧重于生产,第三单元侧重于分配,第四单元侧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我们可以按照教材的逻辑体系进行解读,同时我们也可以重构教材内容,以经济活动参与的主体:国家、企业、个人为轴心,对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进行解读。如下图:
经济活动的主体具体学科知识个人财富的持有者:正确的财富观理性的消费者: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影响价格的因素、多彩的消费新型的劳动者:新时代的劳动者理性的投资者:投资理财的选择、正确的投资观社会的纳税者: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市场的参与者:市场秩序的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市场局限性企业商品的生产者:商品、生产的目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生产的经营者:企业的经营市场的参与者:市场秩序的建立、市场的局限性涉外生产的经营者: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国家货币的发现者:货币及其发展形态制度的制定者: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市场的调节者:财政与税收、宏观调控经济的引导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主干式解读是以教材主要知识为依据,将其延伸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地掌握。主干犹如树的树干或树枝,知识点犹如其延伸的树叶,树干、树枝虽然从数量上来看比树叶少,但是树叶却由树枝、树干所生,没有了树枝、树干,树叶将不复存在,没有主干知识,其余知识难以形成。另外,人们从远处观望最容易入眼的是树叶,但树干或树枝需要近距离观看时才能看清,这正反映了主干知识的掌握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而非走马观花式了解,走马观花得到的仅是几片树叶,难以得到生成树叶的树枝与树干。可见,主干式解读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和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干式解读策略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经济生活》共分为四个单元11课,主要围绕消费、生产、分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主干知识而展开。因此,解读《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可以以消费、生产、分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轴心,将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增强复习的效率。如第一单元以消费为主干,讲述了消费的对象是商品,消费的媒介是货币及其形态,消费的影响因素之一价格,最后教材还讲述了消费本身。第二单元以生产为主干,讲述了生产的目的是消费,生产的主体是企业和劳动者,生产的背景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生产的资本是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三单元以分配为主干,讲述了国家财富和个人收入的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讲述了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国家财富的分配主要讲述的是财政与税收。第四单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干,其中第九课主要讲述的是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和十一课讲述的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中第十课讲述的是发展的理念和目标,第十二课讲述的是发展的范围和对策。
议题式教学不仅是当前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同样也应是当前高考复习教材解读的重要策略。议题联系着学科内容,议题的解决既关注学科知识的获取,也凸显学科知识的运用,它强调问题的发现与学科情境的解决,它是经过结构化处理之后的具有明显价值导向和学科倾向的主题。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可以围绕议题是进行设置问题,进而总结学科知识。
议题式解读策略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在经济生活中有着很多可探讨的议题,比如“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何理直气壮”、“发展的定力和改革的红利在哪里”、“怎样兼顾效率与公平”、“怎样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等。例如我们以“创新究竟有多重要”为议题,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议题设置生活化的情境,比如我们可以以“中国芯”何以牵动“中国心”为案例,设置情境进行设问,以此能归纳出创新的重要性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措施。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创新这一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化把握,使学生在考试中既能答得快,又能答得准,还能答得全,以此提升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变的是观念,不变的是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因此,以“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心态去解读教材,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去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在逻辑体系,科学灵活地掌握教材内容,这是高三备考阶段中的关键一步,也是实现高考成功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