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形的旋转”课例设计谈变式教学

2019-03-29 05:52张文娣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变式教学教学设计

【摘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去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增强应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图形的旋转”为载体,例说基于变式教学的课堂设计。

【关键词】旋转图形;变式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3-0074-04

【作者简介】张文娣,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143)教师,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2018年11月,在第30届江苏省“教海探航”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图形的旋转”展示课。“数学来源于生活”“旋转与生活处处相关”“知识不一定老师教,可以自己想出来”“审题比解题更重要”“课堂上我很快乐,我喜欢上这样的数学课”——这是学生在“图形的旋转”课堂小结时的心声,也是变式教学的基本主张。下面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关于变式教学的思考。

一、分析一“标”多“本”,确定教学内容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这里的“标”是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本”是指多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对于“图形的旋转”,不同版本的教材会根据其教材的编写体系被安排在不同的章节之中,但大都编排在“平行四边形”之前,“全等三角形”之后。例如,人教版教材将它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23章“旋转”之中;沪科版教材将它安排在九年级上册“圆”之中;浙江版教材将它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3章“圆的基本性质”之中;北师大版教材将它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3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之中;冀教版教材将它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16章“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之中;鲁教版教材将它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8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之中;华东师大版教材将它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10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之中;而苏科版教材则将它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9章“中心对称——平行四边形”中。经过分析一“标”多“本”,整合各教材版本的特点,确定“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内容为图形的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条件、旋转的性质和作旋转图形。

二、设计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情景1:上课伊始,PPT展示精美动画——小姑娘荡秋千。

师:同学们好!张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可爱的小姑娘(微笑,手指屏幕),她在做什么?(荡秋千!)你荡过秋千吗?(荡过!)数学课上荡秋千,你感悟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生:旋转!(学生轻松、愉悦)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感悟到了旋转?

生1:摩天轮,风车。

生2:旋转门,风扇。

……

【设计意图】异地上课,上课前我对苏州学生的已有知识掌握情况、认知特点、动手和动口能力等未知。设计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动口情况和对旋转知识的了解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节奏,适应苏州学生的学情。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挤满教室的听课教师,学生的紧张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从紧张的状态转移到观察、思考、体验之中,以便放松身心、激活思维,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情景2:体育委员发指令“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再向后转!”,教师执行指令。

师:通过刚才的旋转,同学们请看,老师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变了吗?(没有!)老师长高了吗?(没有!)变苗条了吗?(没有!)(学生嬉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旋转只改变物体的位置,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设计意图】旋转只有两个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向右转即顺时针旋转90°,向左转即逆时针旋转90°,向后转即顺时针旋转180°。师生互动既可以增加旋转的直观性,又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友谊,也添加了数学课的趣味。

情景3:PPT呈现多幅含有旋转的静、动物体。

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观察、思考)

生:物体绕一定点转动。

师: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旋转。今天我们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教师板书课题)

情景4:展示图1,最上面的菱形绕点O顺时针分别旋转60°、120°、180°、240°、300°。

师:观察屏幕,思考“什么是图形的旋转?”

生1:绕一个定点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

生2:不一定是顺时针,也可能是逆时针。

生3,还应该有图形。没有图形拿什么旋转!

师:请说一说你给图形的旋转下的定义。

生3: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

生4:我认为还应该强调“在平面内”。

师:说说你的定义。

生4: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入图形的旋转的定义,运用了直观和抽象的方法,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思维活跃的局面。

情景5:动手操作图2。

师:请在图3中标出点A、B、C的对应点A′,B′,C′(得到图4);根据你对旋转角的理解,请在图4中画出一个旋转角(三名学生板书,得到图5)。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成图2,一可以体现图形的旋转概念中四个要点——一个图形,繞一定点、某个方向、一个角度,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二可以降低教具制作的成本,体现教学工具的妙用。图4、图5的操作,考查学生对对应点、旋转角的理解。同时还体现出整体旋转,局部也向相同方向旋转了相同的角度。

情景6:展示图6。

师:请思考怎样将红旗A通过旋转到达红旗苏州的位置?

生1:将红旗A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师:回答完整,语言精练。太棒了!红旗B呢?请按照该学生的格式,大家一起说。

生:将红旗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师:为大家精彩的表现鼓掌!大家观察前面的图形,思考构成一个旋转应具备哪些条件?

生2:旋转的条件有4个,确定旋转图形、确定旋转中心、确定旋转方向、确定旋转角度。

【设计意图】图4是根据旋转要求画图,图6是根据图形说旋转;图6是图4的逆向变式,以加深学生对旋转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通过对图形旋转的探究、思考,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问题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红旗苏州”的设计意在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感、亲切感,提高听课学生的自豪感。

情景7:观察图5,思考旋转的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有什么关系?(2)对应点与旋轉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有什么关系?(3)旋转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运用变式教学模式,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创设思维情境,故意设置思维障碍,添设思维阶梯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搭建创新平台,激励学生创新

任务1:如图7,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中央的紫荆花图案由5个相同的花瓣组成,它是由其中一瓣经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指出旋转角。

任务2: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画△ABC和点O(如图8)。画△A′B′C′,使其是将△ABC以点O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45°而得。

任务3:图9中的△A′B′C′是△ABC绕点O逆时针旋转45°得到的,请在图中指出4对相等的线段、4对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任务4:每人写1分钟课堂小结。启发学生从收获知识、方法,学习途径,心情、情绪等方面写,比谁写得多。

【设计意图】上面的4个任务各有侧重。任务1是开放题,在学生探究旋转角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优“点”的选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优化。任务2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用刻度尺和圆规来作图,然后收起这两样教具,让学生使用其他手边的物品(比如鼠标线、丝巾等)来辅助作图,以此让学生明白学习可以不囿于现成的工具,也可以巧用生活中的物品。任务3侧重于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任务4则是让学生自我总结,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即数学教材中具体的数学思维成果,包括基本知识、知识结构、典型问题、思维模式等)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变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尝试体验、探究发现、应用创新,对研究的知识或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化。上面的教学设计就体现了变式教学的特点。笔者在此还想指出的是,基于初中生的学情,变式教学要同生活化的内容相关联。唯有如此,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让学生沉浸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发挥出变式教学的魅力与效用。

猜你喜欢
变式教学教学设计
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变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变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变式教学的应用途径
透过现象看本质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