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华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中,针对基础薄弱学生基础知识欠缺,对历史教材不熟悉的实际情况,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者自修课时间,在教师的监督下,挑选声音洪亮、音质较好的学生朗读历史教材,其他学生边听边看教材,朗读后进行及时的总结概括的教材阅读方法,可以增强基础薄弱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并建构起历史知识的框架体系,提升其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学习成绩。
关键词:历史教学;基础薄弱学生;教材朗读
高中历史学习中,基础薄弱学生表现为历史基础知识欠缺,课堂表现不积极,对历史科目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差,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等共有特征。关注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提升其学习成绩,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要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从历史学习的最基础处入手,打牢历史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前提。引导基础薄弱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熟悉教材,建构起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是打牢其基础知识的一个较好的途径。
历史教材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但实际教学中,教材往往又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读本,尤其是对历史本身缺乏兴趣的基础薄弱学生,就更不愿意阅读教材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尝试让部分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边看教材边听,阅读过后进行及时总结的方法,在打牢基础薄弱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朗读法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在学生中挑选朗读者。尝试过两种方法,一种是给学生分配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另一种方法是在班级里挑选声音洪亮、音质较好的学生来朗读。前一种方法,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尤其是对历史本身缺乏兴趣的基础薄弱学生,分配任务带有强制性地让其去阅读,去熟悉教材并在同学面前朗读,有利于增强其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朗读过程中,其他同学听的效果并不是太好,会出现部分学生朗读声音较小,吐字不清,甚至有出现不认识字、读错字的情况,听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其中。后一种方法,挑选音质较好的学生来朗读,对被挑选到的学生,虽任务较重些,但在朗读中,其他的学生以一种欣赏的角度来参与其中,跟着朗读来看教材,来理解教材,效果则好得多。
阅读的时间和地点选择也很关键。因基础薄弱学生对历史课程作业完成也不太用心,最初的尝试是将对教材的阅读作为作业的一部分,让其课堂时间外熟悉教材再朗读,这样阅读教材就成为了他们作业的组成部分,但让课堂时间外去阅读,因其本身的学习自觉性不高,收效甚微。安排课后阅读的方法,对基础薄弱学生来说,是不太可行的,就只有利用自修课时间或者课堂时间了。刚开始,主要是利用自修课的时间,在老师的监督下进行集中阅读,后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也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学过的课文需要阅读,新课也需要阅读,对学过的课文,主要是进行复习巩固,新课则是带有预习性质的阅读。阅读一课所花费的时间,以人民版教材为例,大约在五至八分钟,这一时间作为新课前的预习准备是比较合适的。新课的阅读是作为预习知识学习的预习,只读一遍就可以了。学过的课文的阅读,则是复习巩固,需要反复地进行,练习得多,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也会相应的增加。
学生阅读后,对教材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与掌握,及时的总结也很关键。当前教材的编写是以学习专题的形式编写的,这种编写方式从教材的角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一个方面的系统知识,但历史的时空观则在教材本身就体现得明显了,总结时对知识的纵向横向的联系上需要特别强调。每一课教材都有正文与补充文,学生阅读主要是正文部分,熟悉教材则不能只停留在正文部分,补充文也很重要,总结时也同样要对补充文的知识进行强调,强调其对于正文知识的重要性。刚开始,总结主要由教师负责,内容主要是对课文基础知识的一个框架梳理,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这种总结,不管是对新课,还是复习课,都较为重要,让教材的阅读不仅停留在读的层面上,总结是知识升华的过程。后来,随着对教材的逐渐熟悉,将总结交给学生,采取提问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在总结中需要去思考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的内容安排,需要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经过训练,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就更加熟悉了。
学生朗读带着其他同学阅读教材,阅读过后进行及时的总结,基础薄弱学生对教材逐渐熟悉,并掌握高中历史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与框架,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历史成绩也渐渐的提升。在基础薄弱学生中进行这样的阅读训练,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基础薄弱学生,有其特殊性,教学也要从这种特殊性出发,制定出适合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提升其成绩上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2]王在勇,尹晓腾.学困生转化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全國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