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共同体:内涵价值、问题困境与路径优化

2019-02-14 06:02郑艳秋周林娥贾光宏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3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郑艳秋 周林娥 贾光宏

摘 要 产教共同体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办学的最佳状态,是使职业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间建立有机联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有效载体。产教共同体具有资源共建共享、多方深度融合、内外有机联结的特点,构建产教共同体的问题困境是校企合作的生态系统不完善、彼此需求不匹配、双方资源不对等、合作模式不清晰和运行机制不顺畅。构建产教共同体,重点是要优化发展生态、匹配双方需求、设计合作模式、建立配套机制等。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5-0006-0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明确提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这表明,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追求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更加紧密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通过共建产教共同体,进而形成命运共同体[1]。因此,職业院校迫切需要进一步认识产教共同体的内涵,理清建立产教共同体的困境和问题,探索形成产教共同体的路径,全面创新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

一、产教共同体的内涵和特点

(一)产教共同体的内涵

产教共同体是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支持下,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依托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以价值共识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为出发点,以培养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人才为主旨,以共建集人才培养培训、企业真实生产、社会技术服务三位一体功能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为支撑,校企共同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的深度合作方式和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模式。

产教共同体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办学的最佳状态,是处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关系的更高形态,是使职业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间建立有机联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有效载体。

(二)产教共同体的特点

1.资源共建共享,是产教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

职业院校具有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优势、办学场地的空间资源优势、把产业需求转化成教育标准的能力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才优势;行业企业拥有对市场需求敏锐把握的信息资源、对前沿技术持续探索的技术资源、把技术转化成产品的研发能力资源、长期积淀形成的企业文化资源。校企双方通过基地共建、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各类要素资源可以被共同体中的主体共同使用,在体制上保证了深度融合。

2.多方深度融合,是产教共同体的核心和重点

职业院校立足区域的特定产业转型需求,以产业链为依据建立链式专业群;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教共同体,搭建真实生产经营和人才培养培训创新平台;依托平台,承接产业服务需求项目,对外开展科技服务和社会培训服务;依靠校企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材和教法,使产业标准进课程、生产方式进课堂、绩效考核进评价,最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教学与生产的融合。

3.内外有机联结,是产教共同体的关键和保障

首先,建立了“企业员工—教师—学生”的联结。企业员工和教师共同组成双师团队,真正实现双主体育人、校企联合育人、老师师傅共同育人,有效地将校企“双方协作”变成共同体的“内部事务”。其次,建立了“企业订单—教学项目—教学产品—市场商品”的联结。把企业订单引进课堂转化为教学项目,把教学产品转化成市场商品推向市场,通过师生参与生产经营,实现产业运营与课程开发同步,与人才培养同步,与产品输出同步,实现了校企共同利益。再次,建立了“政府—产业—企业—学校”的联结。通过校企携手,共同为区域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从而获得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实现了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的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最终形成命运共同体。

二、产教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困境

(一)生态系统不完善

宏观层面,缺乏有利于产教融合的生态环境,具体表现为中央热、地方冷,教育热、产业冷,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内部的改革,缺乏从中央到地方、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微观层面,职业院校自身办学定位模糊,专业与区域产业契合度不高;对区域贡献度不足,地方政府对其依存度不高;办学质量不高,存在感不强,难以对企业产生吸引力。究其原因,职业院校没有建立起良性运转的政府、产业、企业、学校的微观生态系统,也就没有构建起有利于其发展的区域生态环境。

(二)彼此需求不匹配

职业院校和企业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分属事业和市场,先天基因不匹配。职业院校作为事业单位,核心是人才培养,最需要的是围绕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教师能力提升、环境资源建设,看重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倡导公益文化;而企业是市场组织,基于利益原则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看重经济效益。学校的公益和企业的逐利造成需求偏差、理念不同、文化难容,很难从合作走向融合。

(三)双方资源不对等

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互换,产教共同体更是在资源对等的基础上,把资源汇聚在同一主体内,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现实中,行业龙头企业因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拥有技术领先优势、模式创新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是职业院校理想的校企合作对象。但是如果学校缺乏地方政府支持,相关能力不足,在校企合作中则会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难以深度合作、长期合作,更不会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四)合作模式不清晰

产教共同体,最重要的是在整合双方资源基础上,落实产和教的同步发展、深度融合。但是,学校和企业组织文化不同、运行管理不同、利益诉求不同,产教共同体如果缺乏科学的顶层模式设计和坚定的行动落实,在实际运行中会出现路径不清、任务不明、机制不顺,企业无法稳定参与专业教学,学校无法有效参与企业生产的瓶颈问题,使教育与产业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的要求难以真正落实。

(五)运行机制不顺畅

产教共同体的建设,经常表现为合作雷声大雨点小、重挂牌轻落实、开头轰轰烈烈而后无声无息、合作欢天喜地中途矛盾重重的现象。究其原因,校企双方缺乏对“你要什么,我要什么;你有什么,我有什么;你做什么,我做什么;你得什么,我得什么”的系统分析与清醒认识,学校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在合作中缺乏主动作为,缺乏对产教共同体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的研究,造成合作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三、产教共同体的路径优化

(一)优化发展生态

产教共同体反映着职业教育主体与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联结形式与耦合程度,是基于“正和博弈”的一种价值追寻,要促进学校教学链、企业生产链、政校企价值链的有机融合。

1.在功能设置上优化区域生态环境

职业院校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从办学功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上紧密对接所服务的区域、政府和社会,与地方政府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以贡献赢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专业设置上,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要高度契合,与区域内的企业紧密合作,专业发展要致力于助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在专业发展上优化产业生态环境

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更新老旧专业,增设体现新业态、新技术、新服务的新兴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专业建设各个环节均通过学校与相应企业深度合作完成;专业建设应满足向特定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在职培训的功能。

3.在培养模式上优化企业生态环境

企业要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当中实干真做;企业与学校要共建师资队伍并实现双向流动;以企业标准进行评价学生学业水平。

(二)匹配双方需求

创建产教共同体,校企分析各自的需求点,并且建立相互匹配的供需关系,尤为重要。职业院校的专业从新开设到发展起来会经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发展需求。站起来阶段即新专业从无到有的起步期,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育人环境建设三方面对企业有资源获取需求;富起来阶段即内涵发展期,此时专业需要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及时更新人才标准、动态调整课程设置、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企业有共建共享资源需求;强起来阶段即对外辐射期,专业需要不断提升对外服务能力,对企业有相互交融、价值共创的需求。校企双方需求具体见图1。

企业因发展階段不同,也有基本需求、发展需求和价值需求。基本需求为人才获取,即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连续获得高质量员工,并且随着业务发展可以为上下游合作伙伴储备人才;发展需求为产业链资源整合,即企业通过与学校在生产服务上的合作节约成本,通过服务增值获取利益,通过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价值需求即服务社会,通过校企合作输出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培养潜在粉丝,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究其根本,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诉求有四点:低成本获取高质量的人才、节约生产成本、获取经济利益、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因此,校企双方在洽谈过程中,理清自己的需求,把握对方的需求,建立起供需匹配的关系,才能设计出有效的合作模式。

(三)设计合作模式

产教融合需要载体,校企合作重在落地,让企业不游离、学校不飘移成为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

1.人才培养培训

通过产教共同体的建立,在标准和课程建设上,学校从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变为校企共同研发行业技术标准,从单纯课程引入变为校企共建模块化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使课程能够紧跟行业企业需求快速迭代。在培养模式上,专业能够在产业链上得以延展,学生能够在真刀真枪的环境中实干真做,教学产品能够转化成市场商品,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师队伍上,也有利于单一的“双师型”教师转为校企双导师队伍的融合打造。

2.企业真实生产

通过把真正的企业搬进校园,把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引进学校,创设真实的产业环境,构建起协同发展的特色文化,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够浸润在产教融合的环境中,也将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技术研发和服务的重要来源,推动成果转化,尤其是围绕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探索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

3.社会技术服务

通过校企协同发展、资源整合,在培训服务、技术支持、标准研发、技能鉴定等方面夯实社会服务内涵。学校得以充分履行社会服务职责,面向社会、行业和区域开展技术技能、就业创业和素质提升培训,为区域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同时,校企合作研发系列教学标准体系和行业标准体系,辐射带动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群建设、服务行业标准建设。

(四)建立配套机制

校企合作的核心就是解决好“企业要什么,学校要什么;企业有什么、学校有什么;企业做什么,学校做什么;企业得什么,学校得什么”等问题。因此,通过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建立起“供需匹配、资源对接、项目共营、成果共享”的动力机制、共建机制、运行机制和共享机制,推进学校教学链、企业生产链、政校企价值链的有机融合,才能使校企合作持久稳定。

动力机制。基于对校企双方的各自需求分析,以满足双方的利益诉求为宗旨,以协同发展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供需匹配、互利共赢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共建机制。校企双方要把合作中的资源整合作为建立合作机制的重要前提,拿出自己的优质资源与对方形成资源共同体,在企业生产运营和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同时,学校自身的办学质量、育人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品牌影响力都是重要的资源,要成为优质服务提供方,也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资源方,以优质服务换取企业认同和支持,以优质的品牌影响力使自己有谈判的资格和对话的能力。

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运行方面,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和产业运营一体化问题。在组织机构上,要建立校企联合的管理机构,在组织上保障合作中的协调与沟通;在工学结合方面,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与企业生产紧密对接,做中学,做中教,真正实施工学结合育人;在队伍建设上,要将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合成一个团队,对所有人员实行双考双聘双考核,形成人员共同体。

共享机制。通过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学校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等方面得到企业的支持,企业在人才需求、科技创新、员工培训方面得到学校的帮助。产教共同体,在价值上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建立以校企双方利益为基础的结合体,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共享[2]。

产教共同体是基于校企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发展共赢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是真正以职教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视角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使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间建立有机联结[3],最终淡化校企双边边界,促进共同体和谐构建,是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参 考 文 献

[1]王继平.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新篇章[N].中国教育报,2018-11-21(2).

[2]周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3):24-26.

[3]赵军,夏建国.产教合作命运共同体:新时代高校创新发展新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8(19):31-32.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