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如何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2019-01-11 19:20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小学高建兵
数学大世界 2019年16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教师应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小学 高建兵

我国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下的教师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应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引领、点拨、指导学生通过多元化、多维度、多层面、多渠道的策略去达成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深入骨髓的体验、感悟,让数学教学效率得以“最大化”地提升。

一、突出一个“动”字,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感知

新时代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应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与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让学生自发地“动”起来,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去焕发学生“动”的欲望与热情,新时代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大”解放,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合理的数学学习活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并对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进行反思、进行总结、进行提升,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一旦学生凭借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理解搭建起数学模型,这样的学习才是深刻的,才是持久性的。

比如,“认识面积”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面积,感知出各种平面或图形的面积在哪里。可是,有些教师偏偏会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只需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面积就算大功告成。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并不是教师所期待的那么美好,不少学生极易将“面积”与“周长”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根源在于认识面积的时候缺少了自主的参与、自主的体验感悟。一位教师教学“认识面积”时进行这样的设计:首先是行为意识上的认识,构建有关情境,让学生产生比较两个几何图形大小的欲望,学生凭借观察在脑海中自发地进行对比。接着,教师让学生用行动表示自己的想法,让几名学生走上讲台摸一摸、指一指讲台的面或让学生在摸一摸、指一指自己的学桌面等,对“面积”概念有一个更直观的感知。再接着,教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数学教材上的“试一试”,让学生用红颜色的笔描出题目中几何图形的周长,用黑色笔画斜线表示出图形的面积。经历了这样的几个环节,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便“深入骨髓”了。

二、彰显一个“活”字,丰富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数学学科彰显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有人形容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正是表明数学有其鲜明的灵活性。数学教学决不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机械模仿的层面,而应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引领、点拨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去经历不断变化的探究、发现、创造数学的鲜活灵动的数学学习过程,以探寻到数学的本质“内核”。

比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教学中,由于先前“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的教学铺垫,学生对如何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已然心中有数,但在实际生活中求“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并非像数学模型这般标准。显然,在实际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为学生不断变化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求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鲜活灵动,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计算的方法与次序,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玻璃鱼缸,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发现这个长方体的玻璃鱼缸只有五个面,那么求需要的玻璃的面积就只需求出长方体五个面的面积之和,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策略,其一是用之前总结的求长方体表面的公式,先求出标准长方体的表面积,再减去一个上表面的长方形的面积;其二是分别求出玻璃鱼缸的五个面的面积再相加。两种方法可实现殊途同归。接着教师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长方体形状的不锈钢下水管道,让学生去求这个长方体形状的不锈钢下水管道的面积,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求这个长方体形状的不锈钢下水管道最简捷的方法是只需求出四个面的面积之和。接着,教师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去求出楼梯台阶贴瓷砖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楼梯台阶虽然是长方体,但这个问题只要求出其中两个面的面积,当然是分别计算出来再相加的方法更直观,更方便。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自主体验到数学问题的千变万化,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面对实际,从实际出发,才能将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强化,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三、落实一个“实”字,推进学生对数学的感悟

解决数学问题决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浅表层面,否则,数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便会不知所措,或者说学生只能用固有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其实是走入了机械呆板、形而上学的误区。基于这样的考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将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探究,推进学生去感悟数学,让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比如,在“认识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这样的问题:“学校篮球队的8名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48厘米,两个155厘米,两个160厘米,172厘米,两个165厘米,那么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是用此前学过的方法先求出总和,再除以8来计算平均数,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学生的计算有误,在交流分享环节,教师追问学生: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出可以将每个数都减少100,算出平均数后再加上100,受此启发,又有其他学生提出可以先减去140,然后再计算,这样可以将数据减少更多,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多的与少的抵消掉,这样计算出平均数是160厘米,对于这样的算法,教师又用画图的策略去揭示每种策略的合理性,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到了其中的原因。这样的“教”与“学”,学生对于求和后再计算平均数的策略便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深的体验,更深的感悟。不可否认的是学生间肯定存在着差异性,数学教学中有必要将一些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让一部分学生从更高、更广、更深的层面去把握数学的本质,从而推进学生对数学的感悟。

总之,新时代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与“学”的迫切需求出发去引领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有效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教师应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教师应如“水”
抓不变量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