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虽然具体分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但实践上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尤其是历史解释,突出而综合地体现了几大核心素养。高考历史试题大多围绕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考查多方面的能力、素养。历史解释的基本过程和内容是观察历史现象,发现、解决历史问题,提出观点,揭示历史背景、原因、重要特点(含本质特征)、基本脉络、历史影响,总结经验教训,得出历史结论,以及理解、说明和评价不同的历史事物。
历史现象、史料信息复杂多样,从不同的时段、维度、方面、立场、情感、时代、方法出发,对历史的解释会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历史认识的主观性给历史解释的客观性、可靠性、合理性带来了困难和干扰。要实现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科学要求和以史为鉴的价值使命,历史解释就要能接受科学检验、符合价值要求。做好历史解释需要以下四个基本要素的支撑:史观、价值观、史证、逻辑。
《课程标准》关于基本理念的三点表述中,第二点有如下表述:“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这突出体现了历史解释需要思想价值的引领,而史观和价值观则是关键。在科学史观和正确历史价值观指引下,才能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观察历史现象,探讨历史问题,做出全面、客观、合理的历史解释。
史观作为认识历史的根本观点,对历史解释具有指导意义,提供了思考历史问题的理论支撑、基本的视角和视野。因此,需要有意识地将史观应用于历史解释,在史观的指导下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高考真题例析】2016年全国卷Ⅰ第28题。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日用品洋货日益增多,这是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结果,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本题体现了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全球史观的视角观察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现象的方法。
历史学科是主观性、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很强的人文学科,需要信仰追求和道德良知。因此,历史解释需要价值观为其提供价值引导,使其符合历史研究对价值情怀的追求。历史价值观主要是一些带有普世价值的理念、信仰,如爱国、进步、和平、公正、开放、求真、传承、民主、法治、变革、责任,以及国际视野等。符合以上价值观的历史解释才能符合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引领思想观念和时代发展。
在高考复习中,教师一方面需要结合古今中外的史实全面梳理历史学科涉及的价值观(核心是家国情怀),让学生对历史学科蕴含的价值观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关注时政热点,对与之吻合的、体现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度挖掘,找出其中体现的家国情怀。
【高考真题例析】2018年全国卷Ⅲ第28题。严复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人物,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将《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本题突出体现了关注国家命运、承担民族使命的家国情怀。
史证和逻辑直接决定历史解释的客观可靠程度和思考深度。
史料实证,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确保历史解释客观、可信的基础。史料实证的关键是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基本步骤和方法如下:
1.明确历史探究的主题和目标要求
首先要明确设问对信息来源、解答方式(说明、指出、概括、比较)的要求,其次要注意限定词、中心词(时间、空间、程度、内容、领域等),一般的探究主题和目标要求包括获取和解读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2.全面详细提取史料信息
一般包括史料类型和出处、史实(含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物、历史事件)、历史评价(含原因、特点、结果、影响、地位等)以及体现因果关系的史料信息。除了关键词句外,还要注意归纳、概括,以及适当推理,以便提取深层次信息。
3.解读史料信息
(1)解读史料信息的一般方法:①根据史料类型判断史料价值,根据研究主题,确定史料类型。一手史料(如文书、报刊、日记、文物、遗迹、原著等)较二手史料包含更多重要的原始信息,较权威且说服力强,但部分一手史料(如日记、口述史料)主观性强,需要谨慎辨别并与其他史料佐证;部分二手史料,如学术史料,因其学术性、专业性而具有较强的客观可靠性,也具有重要价值;文艺史料蕴含、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信息,同时又有艺术虚构成分,因而既值得重视,又需要仔细辨别。
②挖掘史料出处的信息和价值。作者、时间、领域等信息需要适当留意。这些信息可以为解读史料信息提供一定的方向、线索,甚至明确史料的主旨,因此应联系相关背景知识理解史料和问题,进而解读史料信息。如出自《韩愈评传》的儒家思想史料可与唐代中后期的历史背景知识和理学产生背景中儒学复兴的背景知识相结合;出自《中华文明史》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则表明史料信息的主旨应该与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成就、特点、影响等有关;出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的中国现代史史料则表明需要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阶段的线索把握史料信息。
③探究因果和阐述、论证。根据所提取的重要史实,结合相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历史概念和历史背景的),寻找结合点,确定二者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史料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或概括史料信息的大意,确定史料主旨,把握史料的关键和深层次信息,并据此将史料中散乱的历史信息条理化,并探究因果,阐述、论证历史问题。探究因果和阐述、论证时,在逻辑严谨、史实充分的前提下,应注意思维的多维度,从具体与宏观、表面与实质、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等多层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国内、国际;主观、客观,以及不同史观提供的不同视角等多角度解读。
④确定史料或作者立场。从作者的研究方法、思想观念、身份角色、时代背景、利益关系及史料的占有情况等方面解读不同立场的原因。
(2)不同呈现方式的史料信息的解读:①文字史料信息。借助标点符号(如省略号、分号、句号)、转折词、并列词、因果提示语,提取关键词句(如时间、地点、人物、概念、特征、领域、程度、指向等,以上信息一般直接提取,但若同类事物在两个及以上则予以归类概括为宜),划分层意,归纳概括表层信息,再根据关键词句、相关史实和史料的前后逻辑关系,分析推理出深层信息。
②数据史料信息。先对史料信息进行分类、分时段,再横向和纵向分析单项数据、同类数据的变化,并整体把握,确定历史发展脉络和趋势,分析概括数据变化的走势和基本特征,结合历史阶段特征分析原因和影响,揭示其所反映的历史问题。
③图片史料信息。一般是图文结合,要重视其中的文字注释。人物场景图片要注意其主题、蕴含特别寓意的部分(如图案、工具、姿势、表情、衣帽特点)和人物的空间位置;建筑物图片要注意建筑物特征及其与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关系;历史地图首先要注意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图中标注的文字、数据蕴含的信息,并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分析图片反映的问题、背景、影响。
【高考真题例析】2017年全国卷Ⅲ第25题。史料关键信息“西汉前期”“从事各经济行业(经归类概括)的人……致富……不可胜数”,描述了西汉前期经济繁荣发展的景象。结合汉初社会经济凋敝的背景知识,可知该史料表明西汉前期经济已经得到恢复和发展。
运用逻辑可以对史料信息和所学的有关史实进行严密、合理地分析推论,得出可靠、有效的历史结论,揭示出令人信服的因果关系、本质特征、发展脉络、历史规律。逻辑是历史解释经得住检验的重要保障,确保历史解释的理性、客观,确保历史分析的过程处于思维的正确轨道上,使历史分析推论符合基本的思维准则,并促进史料信息和价值的有效挖掘。逻辑也为在历史解释过程中识别诡辩、谬误提供方法和条件。
逻辑分析、推论的过程要严谨,原因、条件、结果、影响之间的推论不可草率,所用的基本理论应合适,论据应充分合理,既要符合基本的形式逻辑(归纳、演绎、因果推理)、辩证逻辑(一分为二),也要符合基本的历史逻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物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时间上、空间上的关联),同时要注意条件是否充分必要、前后逻辑是否一致、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等。
同时可借助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导向性方法,如:把评价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孤证不立和二重证据法;哲学思辨法,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一性与多样性、整体与局部、必然性与偶然性、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等;技术性方法,如逻辑分析(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概括、综合)、历史分析(历史背景、经过、影响、发展变化的分析)、系统分析、阶级分析、阶段分析等。此外,在分析推理时,需要明确并利用史料信息本身的逻辑关系(如:并列、说明、递进、因果、转折、总结等),据此对史料信息进行有重点的全面解读、推理判断,从而得出符合史料主旨的结论。同时结合发散思维进行逻辑推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分析历史原因、影响时,要将基本知识与价值观的引领相结合。
此外,历史解释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概括历史信息,即提取要点、归纳共同点、高度凝练、抓住本质特征和把握主旨。发现历史问题,即通过分析历史现象的关联(如因果关系、异同关系、递进关系等),梳理历史事物的发展线索,揭示本质规律或经验教训,以及结合史实运用规律性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发现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强调和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逻辑分析意识”“逻辑分析能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潜移默化地培养、提高:一是在历史基础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尤其是围绕某个问题或主题对历史知识进行重构时,切勿简单地将知识堆砌、罗列,而要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二是在进行习题材料的分析解读时,引导学生注重材料中的逻辑关系,以及问题、材料与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考真题例析】2018年全国卷Ⅱ第41题。第一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即以材料提供的史料信息,解读我国历史上关于大豆种植、利用的特点和作用。解答时需阅读材料(史料),依据其中有关中国古代大豆的种植利用在开始时间、地理范围、经验总结、朝廷重视、豆制品种类、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史料信息,解读并归纳其相关特点,再据此结合古代中国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推理出大豆在食物来源、饮食结构、农业发展、备荒救灾等方面的作用。第二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可根据材料(史料)中大豆在美国推广过程中涉及的时间范围、应用领域、种植地点,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科技和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大豆自身的特点等相关知识,分析大豆在美国得以推广的原因。第三问要求分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既要从近代文明交流过程中的物种交流中找到基本史实,又要体现出学生认同文明交流、国际合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