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时代主题 整合知识碎片

2019-07-31 02:12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传统材料

江苏

近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题式”命题的特点非常鲜明,2018年全国卷Ⅰ第41题就是典例,它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为主题提供三段材料,围绕“基层社会治理”设计了三个问题:①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②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③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传统的一轮复习模式是按章节进行,学生掌握的知识呈“碎片化”状态,二轮复习提升时很难将知识联系到一起。所以,一轮复习可以用“主题”进行引领,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碎片化知识有机地链接在一起,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复习效率。

一、确立主题

(一)以中外时事热点确定主题,用主题融合历史知识

时事热点是历史命题的兴奋点,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说:“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现实和历史是相互对应的两扇窗户,关闭了其中任何一扇窗户,彼此的沟通都难以实现。”所以在复习时,要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并与历史学科知识相联系,找准联结点(切入点),设计复习主题。

1.科技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2019年4月10日,天文学家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以这些热点为材料,确立“科技创新”主题,可以链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现代科技成就,梳理相关知识点;也可以把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三次工业革命成就进行整合。

2.合作共赢

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合作共赢”成为共识;2019年6月28日至29日,于日本举行G20峰会,寻找解决世界贸易争端问题的方案。以“合作共赢”为主题,整合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链接中国现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其成就与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相关知识;在复习世界近现代史时,从“合作共赢”角度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等。

3.往日辉煌

英国“脱欧”一波三折,牵动着欧洲人的神经。2019年4月10日,欧盟各成员国达成一致,同意有条件地将英国“脱欧”日期延迟至2019年10月31日。18至19世纪,英国走向辉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19世纪下半期,英国开始走向衰落。以“往日辉煌”为主题,梳理英国史知识,可分为殖民扩张与“日不落”帝国的建立、资产阶级革命与代议制的确立、工业革命与“世界工厂”地位的取得、世界大战与帝国的衰落四个部分,这样整合知识,线索清晰,学生也易于分析英国兴盛与衰落的原因。

(二)以周年历史确定主题,用主题扣合历史知识

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周年纪念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反思,以此为核心,设计复习主题,用主题扣合历史知识。

1.凯歌前行

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指出: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以“凯歌前行”为主题,整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阶段的史实: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土地革命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取得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认识其伟大意义。

2.伟大复兴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以“伟大复兴”为主题,整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三部分知识,可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3.祖国统一

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以“祖国统一”为主题,链接中国古代维护国家统一的制度设计,整合中国近代遭到侵略的屈辱历史,认识“一国两制”方略及其实践等,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三)以高频考点确定主题,用主题整合历史知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强调“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所谓“基本历史知识”,就是复习中的核心知识,也是命题专家所关注的内容。所以,教师应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找出高频考点,再以高频考点确定主题,用主题整合考点、梳理知识。如传统文化、民生问题、工业化进程等都是高频考点。

1.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可以整合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文学艺术的成就、近代传统文化的地位、现代传统文化的发展等知识,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2.“三农”与民生

民生主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六年聚焦“三农”问题。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三农与民生”为主题,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中国近代不同阶级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新中国实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等内容进行梳理整合,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感悟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心,认识到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3.工业化进程

2019年1月22日至25日,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年会主题为“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结构”,如图。工业革命是高频考点,以“工业化进程”为主题,整合三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展望工业革命4.0,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

图 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进化

(四)以《课程标准》的内容确定主题,用主题切合历史知识

《课程标准》颁布后,对高中历史教学与考试产生了较大影响,2018年全国卷Ⅰ第41题“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课程标准》中“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1”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内容要求相似,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2018年全国卷Ⅱ第41题与“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中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内容要求相似,说明命题者关注《课程标准》,因此,教师在复习时也要根据《课程标准》设计主题,做到有的放矢。

“选择性必修课程”有三个模块19个专题,教师可以结合其专题内容,设计复习主题,如根据“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1”中“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内容要求,可以设计“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主题;根据“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中“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内容要求,可以设计“生产工具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主题;根据“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3”中“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内容要求,可以设计“世界文化交流”主题。设计好主题后,依据《考试说明》的要求,以教材知识点为核心梳理考点,建构知识体系,融入《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此便可将复习与《课程标准》连接起来。

二、建构主题网络

主题确定后,梳理历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梳理知识应以主题为核心,以《考试说明》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整合散布于各章节的知识,打通因课本章节带来的知识割裂,使主题相关知识体系化、网络化。①纵向理线,归类清索;②横向建面,构筑网络;③整合成体,形成认识。下面以土地问题为例,浅谈热点知识梳理的注意事项。

【考点链接】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

②中国近代: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土地革命。

③中国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把考点落实到课本具体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

(一)纵向理线,归类清索

1.中国古代史

土地问题的产生。夏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

2.中国近代史

解决土地问题的尝试。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平均地权,后来发展为耕者有其田;无产阶级进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团结地主阶级,执行灵活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

3.中国现代史

土地问题得以彻底解决。1949 —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土地公有制确立;1978年,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

(二)横向建面,构筑网络

1.中国古代史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方式的变化;赋税制度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与影响;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

2.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中国现代史

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等。

(三)整合成体,形成认识

1.史实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促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小农经济建立(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层建筑),封建专制王朝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

2.认识

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变革促使经济基础变化,在新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了新的制度。

3.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活化主题知识

确定主题后,要选取主题材料,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选取主题材料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兼顾性,把时事热点、学生学情、教材知识三者相结合;②针对性,以主题为核,聚合材料;③可读性,材料要短小精悍;④新颖性,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主题材料习题化时,设计的问题要以主题为主线,要围绕热点设计问题,不能离散;设问指向要明确,便于学生解题。

例.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经过五千年的沉淀、凝结和升华,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中央宣传部支持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国家图书馆具体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项目,于2017年9月首批出版了《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管子》等10种图书,2019年2月,第二批图书《左传》《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传习录》等正式出版。

——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词经过晚唐五代开始兴盛,到宋代成了一代之文学,主流风格是婉约,柳永、李清照都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也有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风格词人……元代的一代之文学是曲,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种。

——李生龙《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

材料三新文化的先驱者批评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不良内容,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加以全盘抛弃……在这个时期,中国知识界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取得突出成绩,在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出现了有很高价值的成果。

——陈国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课题》

请回答:

(1)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据材料一,指出记载儒、道创始人思想的著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2)诗、词、曲、赋等也是传统文化内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词、曲在宋元时期发展兴盛的共同原因。

(3)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检查和反省。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先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今天应当怎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例题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提供三段材料,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点涉及百家争鸣、宋元文学与新文化运动。第(1)问中要求回答“记载儒、道创始人思想的著作”,必须明确为老子和孔子,所以答案是《论语》《老子》,影响是诸子百家思想为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第(2)问要求分析词曲兴盛的共同原因,宋词与元曲是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其兴盛原因也有不同,但从经济角度分析可以找到共同原因,即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第(3)问要求回答新文化先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答案,即批判不良内容,但不完全否定。我们今天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以“主题”引领进行一轮复习,既能避免学习的机械重复,又能有效弥补知识碎片化带来的弊端,有效整合高一、高二所学的内容。复习完某一“主题”后,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筛选主题材料,让学生进行主题阅读,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与认识,这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精神。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传统材料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