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历史教育家赵亚夫教授曾说:“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高三历史复习的教学任务重,高考的试题难度大,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及时掌握和更新学科教育观念,对复习有效性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是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是学生与国家教育方针及知识间的桥梁。本文拟结合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对该理论的实践运用,浅谈一些经验和方法。
建构主义旨在通过建构,使学生得到正确的体验和解释,要求学习者必须对学科知识进行再创造,新知识必须与已有的知识有机结合。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在体例上,以“模块+专题”的形式,选择历史事件(现象)的某一方面,纵向长跨度地叙述,缺少同一事件(现象)的横向联系;内容建构上,缺少铺垫,呈现出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内容庞杂等特征,学生不易学,教师也难把握。如很多学生以为“理性”一词是启蒙运动时才有,但查过教材后发现,古代雅典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有过此表述,文艺复兴时期也有提到。因此,有必要要求学生回归和整合教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建”,真正理解西方人文主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教师在复习教学时,在做好现有教材系统、完整讲授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学情,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整合创新,打破模块框架体系,将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如“三民主义”,在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和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中都有提及,笔者以“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为题重构教材,还原历史事件(现象)的整体性、关联性和连续性,以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1903年前后,革命派和保良派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论战。其焦点,一是建立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二是满汉团结以建设多民族的“大中国”还是驱逐满人以建立“汉族的中国”。在前一个问题上,革命派把握住了历史前进的大方向,然而在后一个问题上,真理却站在了康有为的一边。
将革命派的民族观与康有为的大中国的民族观相对照可以发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上的政治派别不能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全面认识、辩证分析才是正确的认识方法。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献材料并得出对革命派民族观重大进步的认识,可增进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自觉性。爱国主义不能空谈,应从史料出发,在教师的引领下,使学生感悟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正确的民族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融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多阅读,掌握更丰富、更全面、更准确的史料,并以此进行合理选择和解读,才能转换陈旧观念,重新审视教材,引导学生准确、多角度地提取、运用有效信息。一轮复习中可采取“微专题”的形式,在注重主干知识梳理的同时,注意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并对一些知识点进行联系和深入分析。比如讲辛亥革命时,笔者曾做过一个关于民国初年旗帜变化的专题。
【材料呈现与问题设计】民国初年国旗之争
材料一铁血十八星旗 由红黄黑三色组成,黑轮与红底象征铁和血,黑轮内外两圈共十八颗黄星,代表关内汉族的十八个行省。其意义是18个省的汉族人民,以铁血精神扑灭清朝。
材料二五色旗 五色旗是辛亥革命中江浙地区首先使用的旗帜,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此旗“既可表明革命行为系为政治改造而起,非专为种族革命;又能缓和满蒙回藏各族的心理,与汉人共同努力赞助共和”。
材料三青天白日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895年孙中山、陆皓东等人发动广州起义,起义中计划使用这面旗帜。1906年后,青天白日旗上又增加了大片的红色,以表现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从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建立,革命党人先后用了青天白日旗、十八星旗、五色旗等28种旗帜。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讨论国旗方案,最后以五色旗为国旗。
(1)武昌起义是同盟会外围组织共进会组织并发动的,理应树立青天白日旗,为何独树一帜地制作了铁血十八星旗?这说明了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试分析五色旗成为国旗,青天白日旗、十八星旗被否决的原因。
(3)辛亥革命至民国建立,各地旗帜繁多、变化频繁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状况?这些旗帜表达了什么追求和理想?其中又经过了哪些矛盾与斗争?反映了那段历史的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设置此环节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深入思考,比较各面旗帜的优劣,增强学生的历史参与感。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从辛亥革命至民国初年的旗帜之争可以认识到:①五色旗取代铁血十八星旗可以体现革命派民族观的进步,即从以铁血精神扑灭清朝的大汉族主义到“五族共和”的大民族观;②从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对青天白日旗的改进可以认识到,传统文化和西方民主思想对辛亥革命的深刻影响;③从辛亥革命期间旗帜的多样可以看出革命阵营内部存在分歧;④部分立宪党人和汉族官僚倒向革命等因素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这些因素对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产生的影响,需要将其置于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分析。可以设想这部分立宪党人和汉族官僚,如果死心塌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坚定地站在革命的对立面,辛亥革命成功的难度可想而知,清王朝还会不会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中国会不会面临民族分裂?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得到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提升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逐步养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用试题贯穿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的全过程,以做题、讲题、命题提高发现、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复习中,可以选择学生错误较普遍或者争议较大的试题进行精讲。例如2019年江南十校联考文综历史第30题:
例1.如图是抗战时期叶浅予创作的一幅漫画《绅士与强盗》,描绘了一个中国人手持长剑戳穿两顶帽子的场景。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 ( )
A.列强操控东亚政治局势
B.反法西斯同盟内部斗争激烈
C.绥靖政策引发国人不满
D.欧洲列强勾结日本谋取利益
笔者在讲解试卷时,学生对此题争议较大,随后笔者指导学生通过查找和分析资料达成共识:漫画发表于1938年2月1日,主题是讽刺英美等国对日的绥靖态度。
试题存疑处在于:①戳穿画有国旗绅士帽的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②图中是不是画有京剧脸谱的中国人?如果脸部不易观察,是否可以从发式考虑?③手持的是剑还是武士刀?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对试题加以修改。
从题干看,漫画本身并无太多文字说明,文字材料为命题人所述,从设问看,命题人让学生揣测这位作者的思路,而学生只能按照自己对图片信息的理解进行解读,在不知道作者思路的情况下揣测作答,但这不合史学逻辑,故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本题做了如下修改:
变式1.如图是1938年2月叶浅予创作的一幅漫画《绅士与强盗》,描绘了一个日本人手持武士刀戳穿两顶帽子的场景。该漫画可以反映 ( )
A.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反法西斯同盟内部斗争激烈
C.绥靖无法遏止日本侵华野心
D.欧洲列强勾结日本谋取利益
变式2.图是1938年2月叶浅予创作的一幅漫画《绅士与强盗》,描绘了一个画有京剧脸谱的中国人手持长剑戳穿两顶帽子的场景。该漫画主要说明 ( )
A.抗日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C.绥靖政策引发国人不满
D.欧洲列强勾结日本
【改编意图】题干说明了漫画发表时间,从时间上定位可降低试题难度,增强学生时空观念。在不能准确获取漫画主要内容的情况下,可对漫画主要内容进行两种合乎逻辑的推测,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选项的重新设计使学生认识到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抗战初期日本与英美的矛盾并没有随着英美的绥靖而缓和,这进一步证明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对侵略者的绥靖退让只会助长其侵略的气焰,抗日战争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只能是中华民族坚决抗战。通过与学生共同深入分析试题,重新设计题干和选项,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科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针对一些高频考点,教师应命制原创试题。自主命制原创试题能加强教师对考点的把握,深入研究考点,阅读相关史料和书籍,可使课堂教学更有深度和针对性。分封制在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笔者尝试命制试题如下:
例2.周初分封,卫国(初封朝歌,今河南淇县)是周公之弟康叔受封的封国,商都朝歌所在。康叔受封于此,目的是 ( )
A.安抚当地异姓贵族
B.加强周人的统治
C.加强对东夷的控制
D.防范北方少数族
周初分封题的命制,源于学生对分封制的疑问:其一,周朝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先代帝王的后代,如果王族得到分封是家天下的体现,功臣得到分封是论功行赏,那么先代帝王的后代得到分封的原因何在?其二,周朝进行大规模分封,每一个周天子都有新的姻亲家属,周朝的国土够分吗?
周初每一个分封都有明确的目的,如分封卫的目的是在原来的商人核心区加强周人的统治;分封鲁的目的是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分封燕的目的是防范北方的少数族;分封晋的目的是防范北方的诸戎,同时保证镐京和东都洛邑之间道路的通畅。通过试题命制,既考查了分封制的时空属性,又考查了分封的不同对象,还体现了分封各国的明确目的。
高考复习过程中通过教材“重构”和试题命制,可得到以下启示:
如前文所述《辛亥革命》一课,教材插图显示湖北军政府悬挂两面十八星旗,而中华民国成立一目则有“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以五色旗而不是十八星旗为国旗?教师便可深挖教材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复习课堂呈现更浓厚的思考和理性的氛围。通过材料建构,将史料所蕴含的显性或隐性信息建立逻辑联系,在推理中感受历史学的逻辑魅力,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这是高考试题的关注点。历史教材的编撰往往具有滞后性,史学研究成果转化到中学教材需要一定的时间,高考命题却常运用最新的成果,因此,在高考复习时,要密切关注史学动态,收集最新历史著作和文章作为课堂教学和命题的素材。历史复习重视试题的多做、精讲、原创,对于提高教师的史料阅读和思考能力大有裨益,在主题、内容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纵横联系,也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推动教和学共振共鸣。
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渗透高考试题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更新学科教育观念,尝试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全新的视野开阔学生学习历史的眼界,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从而切实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