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受功利主义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常常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上也多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为主,为了考试而教学;学习过程往往是对“考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应用。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如何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但又不简单地重复呢?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优化高三一轮复习的教学策略。
主干知识一般包括历史发展的转折性、关键性事件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现象,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改革开放、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等等。由于高考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备考依据,将分散的主干知识构建点、线、面立体式框架知识体系,才能在考试中真正做到从所学知识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例如,可以对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构建点、线、面立体式框架知识体系。
教师可依据《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要求和教材的单元导引,引导学生列出本单元的主干知识点: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过程、表现及影响;
(2)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背景、过程及其评价;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史实、影响其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教师应确保学生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例如:中国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是什么企业?依据教材所写的“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和教材中“19世纪40年代外商在中国开办的企业简表”的信息,可以得出这些近代企业是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进行机器生产的企业,因此在中国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应是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如果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应为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企业。由此可见,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是在中国最早出现的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再如,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欧洲列强忙于准备和进行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可误以为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便迅速走向萎缩,这也从反面说明这一问题。
(1)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图1
(2)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曲折发展:
图2
探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可将三大模块的知识点联系成立体式框架体系。其中,①政治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模块1: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②经济上,民族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块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③思想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模块3: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最终得到结论,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之路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获得启示:民族独立、社会民主、国家统一才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考试说明》继续强调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具体要求。因此,在复习中要加强学生对材料进行整理、辨别和认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除对试题材料的解读外,还要用好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如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教材(人教版)中的“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设计与教材有关的材料题,引导学生处理好教材材料与正文的关联,注意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时,教师可以利用人教版必修一第46页的“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的材料,论证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
设计问题:结合教材“资料回放”《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论证“学思之窗”中马克思的观点。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如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是帝国的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帝国议会通过的法律必须得到皇帝批准才能生效。因此在德意志帝国,德皇处于权力中心,议会虽有立法权但受到皇帝的制约。这证明了马克思的观点——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其训练是有层次的,同时又是综合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怕做非选择题的心理和重视“题海战术”的倾向,从历史问题的共性与个性、思路与规律、题型与技巧、发散与变化等方面入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练习题的选择和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设问方式具有多样性、能力考查具有层次性,要注意设置一些具有前瞻性、独特性、有意义的问题,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训练思路,有意识地渗透和加强对历史学科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鼓励大胆质疑、探究、参与讨论,提高学科思维品质,还要加强对学生审题方法、答题规范的训练,同时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整合所学知识和反思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应加强非选择题的限时训练,采取有针对性的学习对策。教师评点试题时应重视正误对比,防止学生重蹈覆辙;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出原题变式,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呈现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确保试题评讲的有效性。
总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和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真正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