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渗透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几组概念为例,运用历史学的思维,通过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的相关逻辑,简要比较其内涵、外延,深化其历史解释。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对立面是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在远古时期就有,比小农经济历史悠久。由于原始人群生产工具极端落后,社会生产力低下,通过集体劳动进行农耕,所以他们的生产主要是为了生存,自给自足,而不是为了市场的需要。
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其对立面是社会化大生产。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提高,一家一户可以开垦私田;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纷纷通过变法承认土地私有,以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农业与小手工业结合、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小农经济诞生。小农经济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满足单家独户的需求,主体上是自然经济,但小家庭也要向国家交税,多余的物品拿到市场上交换,这是农户经济生活的极小一部分。
例1.(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题思路】题干的逻辑是:粮价极低,但小农必须卖粮纳税,豪强趁机把持粮价,兼并土地,一家一户、与豪强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小农经济在社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百姓把粮食换成钱币,说明小农经济存在少量的市场交换,A项不符合历史实际,排除;题干揭示的是在粮价低影响下的土地兼并,农户是流亡,不是不想从事生产,C项错误;豪强控制的是土地,不是税收,D项排除。题干用一个与小农经济类似的概念——自耕农经济干扰学生,然后用偷换概念的C项、D项迷惑学生。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而土地兼并带来了地主大土地私有制。
【备考建议】教师对小农经济的解读要渗透历史解释,通过梳理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基本内涵,肯定小农经济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注意小农经济对社会化大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阻碍,引导学生制作关于小农经济的时间轴和思维导图。结合自然经济的情境材料,形成其远古(三皇五帝)时代产生、鸦片战争后(个体农民之间是自然经济,中国相对于世界市场也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时空观念。厘清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异同。
西周时期,国家把土地分隔成方块,连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形成井田制,井田四周为私田,中间为公田。为了巩固周王“众星拱月”的地位,分封受田的诸侯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井田属于周王所有,各级诸侯分配给庶民使用,他们强迫庶民集体耕种。
庄园经济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是一种大生产组织形式, 是土地私有制下实行的集约化协作劳动,包括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是自给自足的、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西汉前期,由于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为奖励功臣,政府不抑兼并;“无为”观念也助长了土地兼并,田庄开始出现。
例 2.(2016·全国卷Ⅰ·25)图1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图1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题思路】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体现在耕作技术的进步及施肥、除草、灌溉、耕作制度的变革等方面,图片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本题考查的是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与大地主田庄上的集体劳动的不同,井田制名义上是周王公有,汉朝田庄是大地主私有,故C项错误,D项正确。
【备考建议】教师可以结合古代不同朝代的时间轴,制作不同朝代的重大土地制度变迁图。结合思维导图分析土地制度变迁的原因、内涵以及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影响,形成关于土地制度的较全面的历史解释;比较不同土地制度下的经营方式,形成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交错存在于古代社会的历史观念,纠正传统史观下片面强调小农生产为主体的思维定式。
15,16世纪由于对贵金属需求的激增,西欧人开始了“地理大发现”。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各洲物种交流和商品交流更加频繁,贸易规模扩大,股份制、证券交易等商业经营方式出现,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这就是“商业革命”。
由于金银大量流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依靠地租的地主实力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此即“价格革命”。
例 3.(2018·全国卷Ⅱ·33)图 2 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图2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商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属于学生思维的盲区,要求学生对“商业革命”的历史解释有全面把握。商业革命一方面加强了世界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推动了殖民公司东印度公司和三角贸易的发展。欧洲人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从非洲贩运黑奴,因此要全面把握商业革命的内涵、外延。奴隶贸易是资本和劳动力原始积累的手段,故A项正确;B项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项错误;C项是1756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的结果,故C项错误;根据论从史出,图2上没有白银开采的信息,D项排除。
【备考建议】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通过时间轴和思维导图,结合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和评价,形成涉及价格革命、商业革命历史解释的知识体系。利用唯物史观解读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从横向的世界联系加强(商路、商业中心、物种交流)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迁把握商业革命;从纵向的阶级更替(地主、资产阶级)和原始积累等方面理解价格革命。
1973年石油危机引发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强调政府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也不能被奉为圭臬,英美等国发展出了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在这种经济制度中,决策者的动机和激励机制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被动地接受上级指令,整个经济制度中的信息传递可以同时通过价格和计划来进行。
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下的西方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率先推行了社会保险制度的俾斯麦被称为“福利首相”。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干预,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进而维护统治。这种国家形态被称为福利国家。
例 4.(2017·全国卷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时空是1990年,此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已经提出,“市场”和“商品经济”不再是敏感文字。题干中“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即混合经济模式,要求摆脱传统的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故选C项;社会主义国家本身是干预经济的,排除A项;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剖析西方是为现实服务,D项不是报告主旨。
【备考建议】教师可针对本部分考点,在一轮通史复习的基础上配合小专题进行复习。在一战、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二战和雅尔塔体系的时空下,建立主干知识的时间轴,结合历史阶段,从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层面,把握1921年苏俄的混合经济、1973年经济危机后西方的混合经济、1992年以来中国的混合经济。混合经济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的内容,而福利国家则属于生产关系中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的范畴,两者并不相同。福利国家也可以结合“福利宰相”俾斯麦、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的演变进行小专题复习。
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亚当·斯密在1776年完成了《国富论》,提出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它是市场经济的“圣经”,是西方国家主流的经济指导思想。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博爱,争取政治权利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在政治上的体现。
1975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各国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是其中的典型,它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
例 5.(2017·全国卷Ⅲ·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初。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推行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广福利国家,导致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尼克松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权力只是分散,并非下放,B项表述绝对;C项与实际不符,福利国家即将破产;只是减少干预,并非恢复自由主义,D项排除。
【备考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可以从工业革命、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1973年经济危机的时空展开,前后关联、古今贯通。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是从生产关系调整角度展开的,本部分内容是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层面展开的,二者并不相同,应注意区别。
总之,教师在一轮复习时,应在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时间轴,细化重大历史事件,落实历史概念;通过思维导图,从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历史逻辑,比较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历史概念,完善历史解释;借助唯物史观解读相似或关联的历史概念,充实历史解释;利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论证范式,提供相关的情境材料,考查历史概念,深化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