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教材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文本资料。目前高考全国卷形成了与教材若即若离的命题风格,一轮复习时如何使用教材似乎成了一道难题。笔者结合全国卷试题,粗浅梳理、总结复习备考中对教材的常见处理和使用方法,以抛砖引玉。
利用教材梳理各考点、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是最常用的高考复习备考方法。通过回归教材,形成“节—专题—模块”的知识体系,既有知识细节的再现,又有知识框架的搭建,最终形成“联横合纵”的知识架构。并且,在建构体系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这种方式对逐一落实、巩固基础知识十分必要。它也与部分高考试题的知识考查要求相符合,如:
例1.(2018·全国卷Ⅰ·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本题以“1953年”和图中几种矿产资源名称为突破口,调动关于“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知识,用排除法或直选法都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结论。结合教材具体来讲,选项A“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是“一五”计划完成后的影响,而题干时间是“1953年”正好是“一五”计划开局之年,显然时间不吻合,排除。选项B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旧中国时期中国也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选项C“国民经济调整”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而1953年中国开始确立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自然会对矿产资源进行大力勘探与开发,故D选项正确。
总之,正确解答本题主要需借助教材基本史实以及对应的时间。其能力层级的考查要求较低,难度偏低,属于典型的紧贴教材类题目,可以视为高考试题中知识考查的代表。
虽然回归教材知识与高考的考查有某种一致性,但也应注意不能过分推崇知识本身,以免固化学生的知识本位观念,导致学生学习瓶颈过低,最终有悖于高考改革方向与核心素养考查要求。
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学习的又一重要基石。之所以强调利用教材史实,强化概念理解,是因为高考试题重视概念考查。近几年选择题中均有对概念考查的体现,如:
例2.(2018·全国卷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关于唐朝三省六部制,人民版教材有这样一段表述:“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上引语句表明:增加宰相人数是为分化、削弱相权,换言之,在解决君权、相权矛盾问题上,采用了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方法。学生在作答过程中,只需准确回忆三省六部制概念的相关内涵即可作出准确判断。又如:
例3.(2018·全国卷Ⅱ·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本题是具有代表性的概念类题目。试题涉及“平民”“公民”等核心概念。罗马公民是一个相对外邦人而言的概念,教材曾有这样的叙述:“对于罗马当权者来说……需要……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法律保护”。同样,罗马平民是一个与贵族对应的概念,教材有“罗马法最初形成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过程中”“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等文字表述。而罗马平民本是罗马公民中的最大群体,但随着时间推移,公民与平民的界限愈发模糊。综合以上与教材关联的知识,便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
上述两例已说明概念在高考考查与解题中的重要性。而概念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它具有抽象性,因此利用教材史实,查漏补缺,对重要历史概念进行准确解释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对“君主立宪制”这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核心概念进行复习时,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史实性表述——“其结果是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久而久之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成了惯例”“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一旦内阁受到下院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等。经过加工形成了关于“君主立宪制”概念的几个重要表述:君主逐渐丧失权力、内阁负责行政事务、责任内阁与议会相互制约。通过对教材史实的利用,历史概念对学生而言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事实依据支撑的历史形象。
在核心素养与高考历史学科改革趋势的双重作用下,部分师生对教材文本有所忽视,仅停留在纯知识认知的浅表层面。复习教学、课后习题非新颖的材料不用,事实上造成了对核心素养与高考改革的误解。从历史学科自身看,材料是培养、考查核心素养的路径与载体。合理使用教材文本,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很有帮助,况且部分高考试题也取材于教材,如:
例4.(2017·全国卷Ⅱ·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本题题干材料前半部分表述与人民版必修一教材表述内容相差无几。教材原文为: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最东。又如:
例 5.(2018·全国卷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结合教材不难发现,人民版必修三教材有如下表述:1920年,围绕“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显然,本题题干材料后半部分内容是双方论战(讨论)内容的具体化。
上述两例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高考试题并不会完全脱离教材,引用或适度延伸教材的史实并不影响对素养的考查。
核心素养的培养功在平时。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字、图片、地图、表格等资源,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工业革命时,以人民版教材必修二第95页表格为材料:
表 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
续表
针对该表设计了如下问题:①表格中主要成果几乎都出现在英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②动力类发明成果反映了技术成就演变的什么趋势(或规律)?③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将会带来哪些直接影响?
这些问题难度偏易,设计意图在于:①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文本资料,强化复习备考中的教材意识;②利用身边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③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关注身边事、用好身边物,勤思善思的学习习惯。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与教材强调的基础知识——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以及给英国带来的发展变化这一基本史实相衔接;第二个问题侧重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活动逐渐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第三个问题直接指向人民版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如“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和汽船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重要交通工具”“工业化……意味着每一个人用同样的收入可以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等。
(1) 先将浮选药剂乳化后再送入浮选入料池,在入料泵内与矿浆预混合后,再经管道混合器进一步混合,最后进入浮选机分选。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可极大地改善浮选效果,缩短浮选时间,提高精矿产率,在保证精矿质量的前提下,尾矿灰分提高5%以上。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备考中,时常会遇到高考真题或各类模拟试题中出现与教材所述知识或内容不一致的情况,甚至试题说法异于教材结论,如:
例6.(2018·全国卷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本题以北宋前中期四川井研县的制盐业为材料,提供了当地手工业生产中雇佣关系情况的信息。学生对此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因为按照教材内容,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的江南一带,手工业个别行业中雇佣关系较为盛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材料时间是北宋前中期。为此,部分学生可能因“尽信书”而作出错误判断,甚至无法理解材料现象。又如:
例 7.(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本题题干前半部分叙述可能令学生无所适从,因为教材给学生提供的信息更多强调的是解放战争期间西方列强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敌对关系。
面对这种矛盾,教师可以适度补充学术界的不同观点,以弥补教材因滞后性等原因造成的遗漏,同时防止部分学生从迷信教材的极端走向完全脱离教材的极端。如针对2018年全国卷Ⅰ第26题,教师可以对知识进行适度延伸,向学生介绍学术界关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间的不同观点。
当然,在补充过程中要把握几个原则:①适当性,以让学生了解、知晓为目的,毋需深入阐述;②精准性,主要针对容易有分歧的高频考点,毋需处处补充,切忌过多过滥;③辅助性,补充新知识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眼界,打开学生思维,所补充内容也只是对教材不足之处的补白,切忌喧宾夺主,影响备考效率。
总之,教材是学生学习与复习的重要资源。高考复习将教材抛开,单纯使用各类辅助性资料,或一味求新求异都是不可取的。科学回归教材,合理使用教材资源对备考效果有积极作用。